今年5月,坦洲镇“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设立,成为全国285家科技小院之一。8月8日,该科技小院在坦洲镇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一平台由广东省科协、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农技协和中山市坦洲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联合共建,依托中山渔泽原养殖有限公司(下称“中山渔泽原”),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坦洲河豚鱼产业向科技化、标准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深加工里寻找另一条赛道
中山渔泽原是集养殖、繁育、联农带农、业务培训、科研、大学生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公司,养殖、孵化面积约1170亩,在河豚的繁育和养殖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获11项实用新型专利,其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国家级标准认证,带动全镇水产养殖效益提升,先后获评“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创新培优实践点”。
“河豚鱼在中山的养殖历史有好几十年了,国内最早开始养殖的就是浙江和中山坦洲。可惜的是,中山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仍停留在第一产业,目前所有加工都要送往浙江处理。”中山渔泽原董事长唐锦同说,为了打破加工“垄断”,他们花费数年时间与高校合作,试图在深加工里寻找另一条赛道。
河豚鱼之所以成为餐桌美味并受到不少食客追捧,除了味鲜,更在于其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营养价值。“那鱼的胶原蛋白集中在哪一块?我们解剖后将鱼皮、鱼肉、鱼骨头等分别提取物质成分,检测发现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特性。”唐锦同说,根据这些特性,后面将针对性地开发深加工产品,为公司发展三产融合提前布局。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朱国萍介绍,河豚鱼鱼皮富含胶原蛋白,除了研究如何去除或软化鱼刺优化口感,在深加工方面将利用胶原蛋白开发化妆品、护肤品等。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