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8 11
乙巳年闰六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8月11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铸就强大思政引领力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赖淑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科学阐明了思政引领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中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征程上实现全面推进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建强“贯通式”师资体系,构建协同引领新机制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依靠人来做,因而打造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至关重要。

  一是持续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坚守思政课程建设,扣好青年大学生的“第一粒扣子”,关键在教师,挑战也在教师。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个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课程,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功夫,通过培训、交流、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高标准引领思政教育新风尚,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工作作风扎实的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

  二是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思政教育引领力提升作为系统工程,需构建全员参与机制。通过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共振机制,激活专业教师队伍的育人潜能,形成育人合力。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挖掘专业课程领域中杰出人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事迹,通过案例嵌入、情境创设等教学策略,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听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使得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相得益彰,育才和育德同步推进,让学生既“有所学”,又会“用所学”,学以致用,回馈祖国社会。

  三是统筹用好社会各方面师资力量,打造协同育人新样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育人主体力量,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维”环境,在不同阶段,各环境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通过创建“三维赋能”成长坐标体系,精准定位学校专业引导、家庭情感涵育、社会实践淬炼的差异化功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育人闭环。三者通力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筑“立体化”育人平台,创新实践引领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必须着力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大平台”,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引领新范式。

  一方面,构建数智化思政教育平台,打造沉浸式育人空间。依托“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数字化载体,将党团组织的思政引领、服务管理、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通过“直播思政”“VR情景课堂”等新型传播形态,实现理论教育的全时空覆盖,使青年大学生在移动场景中仍能保持政治学习的连贯性。特别注重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场景,将线下实体活动与线上直播互动有机结合,构建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终端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切实维护清朗网络育人空间。

  另一方面,把握青年特点,建立实践教学线上线下共享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表明,思政课应当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正因为如此,必须把历史长河、社会万象中的生动素材融入思政课,丰富“大思政课”的内容,着力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开发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云上思政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再现红色教育基地、重大历史场景。创新开展“云端思政大讲堂”等跨地域协同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共享。在实践育人层面,重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现实课题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库,通过“理论解析+实地调研+数字呈现”的教学闭环,形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同频共振、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三、统筹“全要素”教育资源,建设精准引领新矩阵

  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面临新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广泛的特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时代感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必须解决的难题。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从而有效提升思政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整合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要善于将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鲜活案例上升为深刻道理,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道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以价值塑造为核心,整合社会生活丰富的案例资源,通过鲜活的案例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通过充分发挥榜样人物、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使青年大学生能够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才能产生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切实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实效性。

  其次,挖掘红色资源。注重将红色资源的宝贵财富运用于思政教育中,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红色资源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历史印记和政治本色,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思政引领的生动教材,是最可感、最广泛、最鲜活的思政引领素材。充分挖掘与开发红色资源,如在红色纪念地开展体验式、沉浸式的实践活动,并将其打造成思政引领力的“网红点”与“打卡地”,确保思政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

  最后,完善网络资源。思政工作领域面临新拓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政工作领域已超出传统校园范围,延伸至网络空间、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供给,搭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平台,推动优质思政资源的生产与传播,可以有效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思政工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学生活跃的线上场域,以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思政引领力在网络空间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专项经费课题(4YYJS01);广东省教育厅2024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4GXSZ225)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