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8 11
乙巳年闰六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8月11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从教育的三重属性把握“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意义
  李思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科学论断中,“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之首,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如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三大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据此,理解“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意义,需要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三重维度进行系统把握。

  ■政治属性:“思政引领力”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一般说来取决于生活条件。这意味着,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与政治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教育的政治属性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如何确保?毛泽东同志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和政治”的“统帅”作用,在今天的语境中,即“思政引领力”。必须以“思政引领力”把准强国建设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基础工程,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人民属性:“思政引领力”彰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与万千家庭的基本福祉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包括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在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要基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发展教育,依托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教育,使教育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如何贯穿教育全过程?必须以“思政引领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才能站稳“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诉求。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在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上的作用,形塑好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品质素养、精神面貌,赋予时代新人谱写历史伟业青春华章的使命担当。

  ■战略属性:“思政引领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我们党向来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属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并将教育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实现重大理论创新,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纵观世界强国兴起更替历史,教育都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关键变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无疑是先导性、基础性支撑。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教育发展。如何谋划?必须以“思政引领力”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确保政治方向与战略定位的统一,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战略实施不偏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使教育发展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实现人才培育与战略资源的耦合,为人才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确保人才培养以“德”为先,使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国家战略优势;达成思想引领与战略集成的互动,以“思政引领力”作为贯穿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一条红线”,促进三者协同集成,增强教育强国的支撑功能。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广东省14-35岁青年视角(2024WTSCX190)”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