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面对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屯田垦荒、发展生产。
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搭草棚;没有菜,找野菜充饥;没有工具,就地取材自制锄铲……胸怀信念、手握镢头,战士们劈开荆棘与蛮荒,硬是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今日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全然不同,却依然复杂严峻,走自己的路的脚步更加坚定。
2025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忆起“过去的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进而谈到“今天我们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总书记抚今追昔,感慨地说:“这条路是走对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科技自立自强,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之路。
■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宏伟蓝图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行走在重庆大学校园中,一座残缺的“大轰炸纪念碑”引人驻足。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学校园遭到侵华日军轰炸,工学院大楼被炸弹击中。75周年校庆时,重大学子用废墟中破碎的砖石建成这座纪念碑,并将纪念碑设计成残缺的模样,寓意“勿忘国耻”。
如今,重庆这座在纷飞战火中挺立的英雄城市,已成为中国内陆开放的桥头堡,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
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2024年7月18日,党和国家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响彻神州大地,3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深水区挺进,闯关夺隘,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要锚定目标不松懈,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诞生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将中华儿女奋勇抵抗侵略者的情感写进雄浑坚定的乐曲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沿黄两岸复杂艰苦的环境中,仅靠有限火力浴血奋战,力挽狂澜。
这条大河,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下高原、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今日之黄河,依然以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奔腾入海,激荡着更为雄浑的发展新乐章。
近6年,党中央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召开三场座谈会。一件一件向前推、一年一年抓落实。如今,大河两岸,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一系列重大战略系统性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顶层设计支撑。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这是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
不忘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奔赴未来。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前进方向。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