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构建“六位一体”助餐服务体系
近年来,中山市政府创新构建了包含建设运营、适老化改造、供餐配餐、膳食营养、星级评定、志愿服务在内的“六位一体”老年助餐建设运营服务体系,推动“香山长者饭堂”品牌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24年8月,“中山经验”在全省深化“长者饭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重点推广。
布点优化与服务供给双提升。锚定“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2024年底以来,根据实际情况,中山对全市256家长者饭堂实施“撤并提质”优化,目前保留规范运营的“香山长者饭堂”134家,其中综合服务点(含现场制餐、堂食、外送功能)和村(社区)便民助餐点各67家。2025年上半年供餐量达到近70万人次,同比增长24.15%,服务覆盖持续扩大。针对农村助餐服务短板,中山市将其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村居建设工作,推动20个重点村探索互助模式。如东凤镇“农村邻里助餐机制”通过财政补贴引导邻居为独居老人供餐,有效破解农村人口分散、配送成本高难题;同时联动“饿了么”等平台覆盖石岐、东区、坦洲3个镇街专业配送,“双百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爱心送餐队伍则为行动不便老人打通“最后一公里”。
标准规范与监管保障双强化。在服务标准化方面,民政、住建联合编制助餐场所建设及适老化改造导则;卫健部门组织三大医院及疾控中心专家制定膳食营养指南,开展现场营养指导与食品安全监测;人社将饭堂厨师纳入“粤菜师傅”培训体系,今年新增4家高品质饭堂,去年底以来完成3家星级饭堂评定。
监管体系上,建立“综合监管+分类分级+社会监督”三维机制:2025年以来,民政、食监、消防等部门检查长者饭堂100家次、供餐单位12家次,开展食品抽检590批;星级饭堂全部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依托12345热线畅通投诉渠道,民政常态化开展陪餐及满意度调查,财政每年进行资金使用绩效评估。
多元筹资与资源整合双发力。创新“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共“五个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600万元。其中,建设补助221.66万元(社会捐助占84.62%)、用餐补助1381.31万元(市镇财政占57.97%、镇街慈善资金占42.03%)。同时,整合闲置物业、社区服务设施、养老机构等公有资源建设饭堂,并通过税费优惠、形象提升等举措吸引61家市场餐饮主体参与运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人大“五维监督”助力破解民生堵点
“关爱‘一老一小’,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秉持这一监督理念,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以“项目化谋划、清单化推进、节点化管理”开展专项监督,通过“专业带动、机制保障、纵深推进、跟踪问效、研判同步”五维举措,推动助餐服务从“覆盖”向“精准”升级。
一方面通过“专业赋能+机制保障”夯实监督基础。2024年底,组建全市首个民生领域人大代表专业小组,12名成员涵盖智慧菜市场开发、配送检测、餐厅运营、疾病预防等领域,为监督提供专业支撑。随后,印发《社会民生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建立市镇两级人大联动机制,形成专项台账16份,确保监督有序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纵深推进+跟踪问效”强化监督实效。构建“驻点检查+交叉检查+重点督查”立体化监督格局。比如,建立“双月反馈”机制,每2个月向职能部门反馈监督意见,由民政局牵头整改并报送进展,累计推动解决问题20余项。
中山还通过“调查研判+协同发力”破解关键难题。联合红十字会等部门开展调研,摸清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及慈善资金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有关工作改进。
针对当前存在的城乡供需不平衡、精细化服务不足、可持续运营压力等问题,在人大监督推动下,中山市政府正以问题为导向,从政策、服务、产业三方面发力,推动长者饭堂从“单一助餐”向“综合养老枢纽”转型。
“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跟踪问效,推动政府把长者饭堂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中山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从“解决吃饭难”到“守护幸福味”,从“单一服务”到“多元枢纽”,香山长者饭堂的升级之路,正是中山以人大监督赋能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的生动实践,未来将为更多老年人托起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本报记者 高倩荷 徐钧钻
见习记者 方馨娉 通讯员 罗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