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7版:文化 新闻列表
~~~——两名石岐本地人将百年老建筑改造成黑胶主题空间,令动人旋律融入古城肌理
~~~——

 
2025年09 12
乙巳年七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7版 2025年09月12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香山古城里的音乐“理想国”
两名石岐本地人将百年老建筑改造成黑胶主题空间,令动人旋律融入古城肌理
LP招待所内宛如黑胶“博物馆”。
位于孙文中路133-137号的LP招待所。
  在中山石岐老城区的孙文中路,一栋经历百年的老建筑静静伫立。这里最早是郭氏宗祠,后来一度成为单位宿舍,去年经中山城建集团修缮后,今年年初,它以一种新的面貌融入了城市肌理。如今,这里以“LP招待所”的身份重生,成为一间独具魅力的黑胶唱片音乐厅,每天缓缓传出温厚的旋律,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所在。

  LP(Long Playing)就是黑胶的意思。LP招待所的两位主理人陈永华和李子荣是石岐人,他们从少年时期便深受香港流行音乐影响,从卡带到CD,从数码到流媒体,最终却在一张张黑胶唱片中,找到了音乐在他们心中激发的最初的那份感动。

  ■他们将爱好做成了事业

  陈永华和李子荣的音乐启蒙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电视主题曲、港台金曲是他们共同的青春记忆。“那时候追星,是真正追着唱片跑。”陈永华回忆道。工作后,他用半年积蓄买了人生第一套音响,“开心到睡不着”。

  真正与黑胶结缘,是在2000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永华在一位发烧友家中听到了调校良好的黑胶系统。“那种声音完全颠覆了我对黑胶的偏见——不是沙沙声,不是‘老古董’,而是一种温暖、自然、有生命力的声音。”他形容,CD像是汉堡包中的免治牛肉,而黑胶则是原切牛排,能吃出肉的纹理、油脂的香气。

  从那时起,两人开始收藏黑胶唱机和唱片。从日本的中古机到欧美的古董音箱,从爵士乐到华语经典,他们越收越多,家里放不下,便租下小仓库存放。后来,陆续有人来询价购买,他们索性将爱好做成了事业,成立工作室,专门修复、销售老唱机与黑胶唱片。

  ■老建筑里的黑胶“博物馆”

  2025年初,当得知孙文中路一栋老建筑对外招租时,陈永华和李子荣两人毫不犹豫投下标书。“我们一直想找一个有历史感的地方,做一个黑胶主题空间。”陈永华说,“黑胶是有年代感的东西,老建筑也是,它们在一起,太搭了(记者注:粤语‘般配’的意思)。”

  LP招待所的环境充满了复古与文艺交融的氛围。一楼的水吧提供咖啡、饮品和精酿啤酒等,客人可以点一杯威士忌,沉浸在音乐世界与回忆里。二楼100平方米的音乐区内,公共聆听空间布置得如同复古歌厅,空中一只悠悠旋转的玻璃球折射出五光十色。老唱机静静伫立,主理人不时进行黑胶打碟,不同风格的音乐缓缓流淌。独立沉浸区内,三四个带有独立唱机的单座,配有耳机,客人可自主挑选黑胶碟片,在专属空间里沉浸式享受音乐。此外,大量珍贵的黑胶唱片(涵盖不同年代、风格)与不同年代、品牌的唱机(多为黑胶黄金时期的产品)在此陈列,供人鉴赏、选购,仿佛一个小型黑胶博物馆。透过临街的拱窗,人们能看见绿荫下的孙文路老街。怀旧歌声绕梁,人的思绪如同回到过去的时光中。

  ■黑胶复兴:不只是怀旧

  近年来,黑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回暖。2022年,黑胶唱片销量首次超过CD。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等新生代歌手也纷纷推出黑胶专辑,带动了不少年轻人“入坑”。

  “很多年轻人买黑胶,最初是为了收藏偶像的专辑,甚至没有唱机。”李子荣说,“但黑胶的封面设计、颜色、质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事实上,黑胶从来不是单一的黑色,透明、彩色、图案碟甚至异形碟都是有的,表达着种种可能。在流媒体时代,黑胶的回归仿佛是一种叛逆,也是一种提醒:音乐不只是背景音。

  “我们不想把它做成一个只面向发烧友的地方。”李子荣说,“希望无论是70岁的人,还是20岁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文/本报记者 詹琪琳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