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傍晚,中山市东区鳌长公路29号的风里,混着咖啡香与岭南草木的湿润气息。红砖墙上的夕阳正慢慢褪去,几个年轻人举着相机,对着墙顶的徽派马头墙与岭南镬耳山墙拍照——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在一栋由上世纪90年代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楼宇上共生,毫无违和感。一墙之隔的老街区上,一位老人正带着孩子追着泡泡跑;百米之距的东城里中,lumney小酒馆的慵懒蓝调里,顾客可以安静地点杯特调发一会儿呆。
很难想象,六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旧厂房里,屋顶漏水,墙身渗水,机器早已搬离,只剩下锈蚀的管道和积灰的窗户,消防设施与水电线路老化到无法使用,连周边居民都很少踏足。如今,这片名为“东城里”的区域,已成为中山人朋友圈里的“打卡新宠”,更是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交织下的一个鲜活样本——它既是工业遗产的“活化容器”,也是文创、科技与生活融合的“共生空间”。
●破局 当旧厂房遇上“中国风”
“第一次走进这片厂房时,脚下的水泥地都能踩出裂缝,抬头就能看见天上的云。”时任中山市匠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匠心公司”)总经理的任鹏回忆。彼时,中山市正推进“三旧改造”政策,大鳌溪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手里握着这片近3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却苦于如何让闲置的旧厂房“活”过来——传统制造业因城市扩张早已搬迁,留下的厂房成了历史遗存,既不能拆,又用不起来。
2018年3月19日,匠心公司通过土地投标,与大鳌溪经联社签订《土地和物业租赁合同》,项目正式命名为“东城里大数据科技产业园”。但改造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题:是推倒重建,还是保留原有结构?“如果只追求效率,推倒最省事,但这些厂房是中山工业发展的‘年轮’,拆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任鹏表示,团队最终决定“微改造”——保留原厂房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修复、升级。
这个决定让施工难度陡增。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没有完整的图纸,施工队只能边拆边看,遇到墙身开裂就重新加固,遇到管道老化就重新布线。常常,前一天定好的方案,第二天就因新发现的问题而面临调整。“最麻烦的是屋顶,很多地方钢筋都锈了,我们得先把旧瓦全部拆下来,换掉锈蚀的钢筋,再重新铺瓦,还要做好防水,前后折腾了三个多月。”任鹏透露。
更核心的挑战,是如何让旧厂房“脱胎换骨”却不“面目全非”。团队最终定下“中国风”的设计理念:融合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核,再嵌入中山本土元素。于是,徽派的马头墙被安在厂房的檐角,岭南的镬耳山墙成了楼宇的标识,公共区域的园林则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春分的樱花树、冬至的腊梅丛,对应着五行五常的文化符号。当时,团队里聚集了一群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们期望的不只是“复古”,而是让文化可以被触摸、被感知。
2019年6月22日,经过18个月的改造,东城里正式开园。那天,大鳌溪经联社的“两委”干部们站在焕然一新的园区里,难掩激动。新园区大大提升了大鳌溪的村容村貌,使村属物业获得了增值,为近百家空置物业带来租赁商机。随后,政府也美化了鳌长公路,进一步改善了整体人居环境。村集体收入从以前工业厂房时期的180万元/年升至现在的650万元/年,增长近3倍。因为东城里,村集体收入去年增长到1300万元,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共生 同一业态里的“松弛”与“活力”
“我第一次来东城里,就被这栋红砖建筑吸引了——阳光照在墙上,能透出不同的纹理,特别有味道。”lumney餐厅的店主李先生说,2023年,他决定开自己的第一家店时,几乎毫不犹豫地选址此地。他的餐厅主打Bistro风格——起源于法国的街边小餐馆,如今在国内演变为“餐+酒”的精致社交空间,人均消费200-400元,正好契合东城里的客户群。
走进lumney,复古的皮质沙发、原木色的餐桌与墙上的艺术画作相得益彰,傍晚时分,暖黄的灯光会把整个空间衬得格外温馨。“我不想做那种很‘端着’的店,东城里的氛围就是‘松弛’的——有人来这里谈工作,有人来这里和朋友小聚,还有人只是来喝杯咖啡看会儿书。”李先生说,选择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园区的业态“很互补”:旁边是大数据企业,楼上是文创公司,不远处还有交通便利的老街区,白天有上班族来吃简餐,晚上有年轻人来喝小酒,客流很稳定。
这种“互补性”,正是东城里招商时的核心思路。园区总建筑面积33810.74平方米,由2栋高层综合办公楼、8栋超大空间厂房和独栋综合楼组成,招商时特意避开了同质化业态,而是形成“科技+文创+生活”的闭环:既有名雕装饰、管信科技这样的大企业,也有东家中山直营大店这样的家居品牌,还有阿炮食城这样的老字号餐饮商户,甚至开辟了青年创业基地。
也正是基于此,在新一期规划中,东城里对园区内的青创基地有了新的设想,“我想以共享办公室的形式吸引年轻创业才俊,通过打造一个能让其快捷入驻的办公场所,降低创业启动成本和难度。此外,我们还将搭建东城里内部人脉网络,给刚起步的公司和有志青年提供一些辅导。”2025年8月,正式接手东城里管理项目四个月的谢艺华,正在为新一轮的园区“气质”做规划,“我们不是简单地‘招满商户’,而是要搭建一个生态圈。我们期望这里能包容更多的新业态,并能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空间。”
东家中山直营大店店长邓丽芳对此深有体会。她的店主打中式家居,早在2019年园区开园时就进驻了。“我们刚开始还担心客流不足,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头客。”邓丽芳说,很多顾客是来园区喝咖啡、吃饭时,顺便走进店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引流,比单纯的广告有效多了。
如今,东城里的招商周期已缩短至1个月,入驻企业超过60家,提供了约500个就业岗位。每到周末,园区里的停车位总是满的,年轻人带着家人来散步,游客则举着相机拍建筑,商户们忙着接待客人——曾经的“工业废墟”,成为了中山东区街道最具活力的“Citywalk街区”之一。
●致远 城市更新的“东城里样本”
“现在,不仅村容村貌变了,集体收入也有了盼头。”焕然一新的物业前,东区街道大鳌溪经联社社长郑斯恩感慨道。更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因东城里的进驻,掀起了大鳌溪村产业升级转型的热潮,改变了当地以工业产业为主的发展旧思维。大鳌溪村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始聚集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强村内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村内集体空地进行资源整合,在保留并修复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教学培训、研学课程、文旅活动、商业等元素,打造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科技园、研学文创园等综合场地,在保留大鳌溪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居住品质与收入,增加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感,提升村乃至区域的形象和吸引力。
这种“村企双赢”,正是东城里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早在2019年,东区街道便推动匠心公司与大鳌溪经联社结对,开展“旧厂房改造升级——匠心·东城里”科创园帮扶行动:匠心公司负责改造、招商和运营,经联社提供土地和物业,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更让村集体找到了可持续的增收路径。
从城市更新的维度看,东城里的意义则更为深远。过去,城市更新常停留在“土地更新”——拆旧建新,追求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收益;而东城里则探索出了“二次、三次空间生产”:保留工业遗产的“骨架”,注入文化、科技、生活的“血肉”,让空间从“一次性开发”变成“可持续运营”。正如谢艺华所说:“未来,我们希望这个街区既古典又现代——古典的是工业历史和文化底蕴,现代的是科创活力和生活方式。”
如今,东城里已成为中山市东区街道的“科技创新产业标杆”和“三旧改造示范点”,2024年,其《青创润土,多元综合服务岭南院区》案例还荣获了市级“优秀案例”。而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工业遗产活化案例也越来越多——从北京首钢园区到上海八号桥,从广州红专厂到中山东城里,“保”下来的工业遗产,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傍晚时分,东城里内,李先生的lumney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年轻人们笑着走进店里;不远处的公共阅读区,有人正在灯光下看书;广场上的音乐轻轻响起,老人和孩子的笑声此起彼伏。这片曾经的旧厂房,如今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由此可见,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新旧共生”;乡村振兴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双向赋能”。
正如一位常来东城里的市民所说:“我喜欢这里,是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园区,更像一个‘小社区’——有历史的温度,有生活的烟火,还有未来的活力。”而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最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