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重大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擘画了路线图,但也提出了一个紧迫课题,即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对此,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展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农村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从根本上扭转了村“两委”班子一盘散沙的状况。通过对村“两委”成员年龄、学历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业务能力。此外,为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农村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村里的党务政务工作也得到落实。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基层党组织还纷纷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为让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彰显实效,村党组织针对各自村情,全面强化对村民小组资源的整合统筹力度,实现了农村党组织赋能本地产业的发展。
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虽然取得了上述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阻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层党组织的引领能力依旧欠缺。当前基层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在全面落实和开展方面困难颇多,对村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受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所限,出现了干部能力与工作强度不适应的困境。甚至有的地方出现部分干部对政策文件的理解不够透彻、到位的情况,进而出现缺乏动员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问题。
其次,当前乡村的产业基础依旧薄弱,产业体系相对单一。广大乡村除了基本粮食、蔬菜、水果等产业“重点突进”以外,几乎没有特色产业支撑,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力、牵引力不足,集聚度较低,未形成集群效应,农业的弱势地位与在地产业的提档升级之间的差距依旧巨大,集体的增收和村民的致富缺少强大的“动力引擎”。
第三,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较为贫乏。虽然随着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民的经济面貌显著改善,物质生活也不断丰富,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一。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或去往县市级城市求学务工,真正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的人员数量极少,乡村“空心化”依旧严重,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务之急,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胜势,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美的“三农”新篇章。因为,党建引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赋能增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大抓基层、强基固本,持续在组织、制度、经济、文化四条赛道上同步发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治理效能。
首先,应进一步夯实“组织的引领”,锻造“主心骨”,破解“小马拉大车”。乡村振兴千头万绪,首要在人、关键在支部。支部一旦成为“主心骨”,就能把“散兵游勇”聚成“联合舰队”,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一是以换届为契机,推行“三岗合一、一肩挑”,把政治过硬、带富力强、群众公认的“领头雁”选出来。二是加大对党员教育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实施“党员积分+星级评定”,把党性修养、致富带富、志愿服务等量化为可评、可比、可奖的指标,让党员肩上有责、争先有标。三是同步建立“书记工作室”,通过导师帮带、案例复盘、擂台比武,把“土办法”上升为“方法论”。四是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按照“每村不少于2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标准,由市、县、镇三级联动培养,将品德能力好、学历水平高、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纳入村组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解决农村基层新老干部过渡交替问题,破解“青黄不接”难题。
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一是促进交流与培训结合。积极寻求与当地乡村规划部门、示范村党支部书记、乡村企业家交流互动的机会,重视参与当地政府安排的专题培训,把培训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做法转化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二是明确人才职能分工。针对当前村干部人数偏少、工作量大等问题,应根据村干部的擅长领域和能力明确划分职责,合理科学分工,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同时通过培训提升相应的业务水平,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三是邀请专业人才到村指导相关技术和技能。结合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和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应广泛邀请农业专家和企业家为当地村民分享经验、传授种养技术,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加农村技术人才的储备。
其次、进一步夯实“制度的引领”,织密“透明网”,激活“微治理”。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乡村振兴越深入,越要警惕“干部干、群众看”。应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热情。一是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四议两公开”升级版,把党务、村务、财务“三务”细化为10张“微清单”,每月定期固定“晾晒”,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利。二是拓宽村民监督渠道。支部应同时上线“掌上村务”小程序,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千里眼”式监督。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党务村务事项的执行情况和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把上级党组织与群众评议情况记录备案,并纳入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中,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
此外,基层党组织应立足新农村的发展“村情”,确保常态、长效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一是建立“村民小组长履职清单”,围绕“六个带头”设置12项量化指标,年终考核与绩效奖励、公益岗位挂钩,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二是推行“党员联户+积分兑换”,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收集“微心愿”、化解“微纠纷”,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既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又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三是推进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监控反馈机制。村“两委”干部应牵头排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整理相关台账并积极向上级反馈情况,及时申请专项资金,有效落实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养护工作。
第三、进一步夯实“经济的引领”,打好“组合拳”,壮大“家底子”。村集体资产是每个村民共同拥有的辛勤劳动的成果,加强对村组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保障村民自身利益,需要强化村组资源的科学管理。一是强化“三资”监管,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问题合同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查核实,依法依规地明确产权归属,对集体经济合同进行明确的分类登记。二是加强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妥善化解权属不清、资产贱卖或超低价超长期限出租、违法占用使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增进农村社会和谐。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总结分析资产清查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并对村组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完善,确保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更加规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建引领的“试金石”。一是推广“村党组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由支部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选择适合本土发展的优质项目,以土地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统一对接龙头企业,把“小农户”嵌入“大链条”。二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指导流转土地、盘活资产,进一步挖掘潜在资源,鼓励村小组将闲置的土地对外承包、出租给种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扩大产业规模。三是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发展“私人定制菜+观光农产品工厂”“稻田+音乐节”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美丽风景”加速变身“美丽经济”。
第四、夯实“文化的引领”,铸魂“精气神”,留住“家乡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汇聚乡村振兴的文明力量。一是完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和服务。建强“1+N”乡村文化阵地,以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串联农家书屋、家风家训馆、非遗工坊,打造“15分钟文化圈”。二是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管理、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素质,如组建专门的志愿者队伍,以座谈会或演讲的形式,带领村民学习科学知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形成正确、健康、文明的价值观。三是发挥村规民约批评教育作用。以村规民约来引导和规范村民的道德观念,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由此激发村民的自觉性,提升乡村自治水平。
此外应更有成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要建设先进文化阵地。传承和发展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民间文化团队,展开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娱活动,凝聚乡村人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实施“红色家风”示范工程,组织党员“亮身份、立家训、晒家风”,广泛开展如“好媳妇”“好公婆”的评选,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三是深化移风易俗,全域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把“厚养薄葬”“喜事新办”写进村规民约,用“小村规”撬动“大文明”。
作者系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