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2025年10 27
乙巳年九月初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10月27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两个结合”:新时代中山民族工作的实践遵循
  庄新岸

  民族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高质量解决中山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关注民族工作层级发力问题。再造一个新中山,打造“文化兴城”,必须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两个结合”,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团结各民族凝心聚力促进中山高质量发展。

  ■第一个结合:中山民族工作的现实之基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以共同体的姿态创造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个真正的具备现实意义的民族实体,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和有机统一体,呈现出一种文明有机体的共创、共建、共护、共享、共赢的发展新样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基础为依据,从历史维度、发展维度、协同维度和状态维度全面对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行了科学判断和评价,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高度概括。

  各族同胞亲如一家,是“再造一个新中山”的基本保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山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总共33.7万余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6%,涵盖52个民族。只有民族团结了,中山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再造一个新中山”才能成为可能。在中山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消解中山民族问题与民族矛盾的重要路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山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中山各族同胞共同书写着中山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民族工作从本质上就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山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的层递交往,重点突出政治责任,构建体制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重点突出思想引领,不断强化文化浸润,组建“中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团”“同心圆”等宣讲团,开展全方位全覆盖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民族工作精神,从中华民族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内向发展历史合力等方面深入地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思想理念在各级干部、各民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凝聚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为“再造一个新中山”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个结合:中山民族工作的文化之基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从未间断过,经过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凝聚,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多民族共发展的中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历史主动逻辑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中山这座城市的文化宝库和基本精神——“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再造一个新中山”而团结奋斗的各民族同胞对中山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文明认同,不断地形塑着新中山人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多民族共发展的中山人民在自觉、自愿、自主的基础上走出了民族团结大发展的中山道路,多民族共发展的中山人民高度实现了的这种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文明认同,为中山建设“文化兴城”夯实牢固的精神根基,在自身发展中,既不断延续创新香山文化,又大力传承发扬红色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贡献出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城市样本。

  灿烂多元的中华文化,始终是指引中华民族奋勇向前、踔厉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第二个结合”为我国创造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打牢了文化根基。对历史最好的传承莫过于创造出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莫过于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山各族同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心戮力建设中山“文化兴城”;中山各族同胞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山文明创建,不断丰富“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程度;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制约着人们的需要、欲望及对前进目标、方向的选择。文化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又通过确定活动目标、方向、手段、方式等过程,对我们人类未来的实践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不断引领着我们人类向更高目标迈进。我们中山各族同胞在中山“文化兴城”的创建过程中紧密围绕“第二个结合”不断创造中山人的文化观念,不只是为了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真实本性,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文化和精神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再造一个新中山,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生。

  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时代美好生活有着极为深远且明确的实践导向和价值引领,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之生活的异化图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中的畸形面貌,从而展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所追求的状态——现实的人的现实美好状态——友好共存的人与人关系、和睦紧密的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图景。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的驱动下,中山民族工作更显时代张力——各民族兄弟姐妹思想共融、家园共建、发展共享,凝聚“再造一个新中山”的不竭动力。当今,中山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进与深圳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推进市委“1388”强镇兴村行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生机勃勃,再造一个新中山未来可期。在共创美好生活这一具有生命力、凝聚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基因的赋能下,中山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融合共同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中山人幸福、自由与发展的实践求索。

  “两个结合”的感召力、引领力、覆盖力和吸引力推动着中山各族同胞共同奋进、共同融合、共同凝聚,为中山再创新辉煌提供了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坚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只有始终坚定、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为中山的发展提供更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文明底蕴,才能更好地凝聚“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 改革突围破局 再造一个新中山”的主体合力,共同建设“文化兴城”的中山现代文明。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空间传播与认同研究”(20YJC71009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常规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空间治理研究”(GD25CXY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系中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团成员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