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5年11 11
乙巳年九月廿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11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火炬高新区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胡卫华 谭华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十五五”规划指出,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

  历经三十多年发展的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火炬高新区”)系1990年由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具有海、山、河、林、田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文化历史悠久、城乡环境优美等特点,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好。中山市委、市政府赋予火炬高新区“打造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主阵地、全市创新发展主引擎、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上当先锋、作示范”的目标定位。火炬高新区应发挥“湾区桥头堡、融深第一站”的独有优势,将文体旅商协同作为重要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一、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三生一体”新格局

  文体旅商协同、产城融合发展是火炬高新区从“产业园区”向“综合城市功能区”转型的关键,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在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城乡协同上“出亮点”。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并有机嵌入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绿地步道等设施,避免产业区与生活区的机械隔离。

  从火炬高新区地理风貌、产业结构、城乡分布、人文底蕴等综合因素来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可实施“南山北水”“江河湖海”“产城融合”三大发展方向。“南山北水”即依靠南部山体分布,结合文旅资源优化华佗山、大环、江尾头、西桠、大岭等南部乡村发展,发挥大环吕文成粤乐、中山颐康中心等品牌优势促进“银发经济圈”发展。“江河湖海”即用好“长江水库”风景带、小隐涌、得能湖、横门水道出海口等自然风光,结合“水改”、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全域水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等,打造以“水”“城”相融为主题的火炬高新区“绿色经济长廊”。“产城融合”即优化产业园区、城市配套,提升产城品质。比如科技新城与周边产业园区在科技服务配套、总部经济等方面发力;濠头片区用好城市商圈密集、人口流动量大、服务业基础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交通基础完善等优势打造“人文经济圈”。

  结合上述三大主要发展方向,可进一步细化项目创意。例如,在科技园区周边建设口袋公园、特色书吧或咖啡厅,满足市民“十分钟休闲圈”需求。实现交通网络无缝连接,完善区内公共交通,串联主要产业园区、居住社区、商业综合体和旅游景点,打造便捷的“慢行系统”。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整合区域内旅游项目,打造“生产单元”向“生活共同体”转型的样本。

  二是在服务共享、人才关怀、一流品质上“显温度”。例如,开发针对高新区企业员工的“文旅体福利包”,与区内景点、体育馆、文化场馆合作,提供专属折扣或团建服务,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软福利”。引入或建设与高新区气质相匹配的文体设施,如科技美术馆、数字图书馆、智慧体育馆等,满足高素质人才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文体旅商联动,打造多元业态融合生态

  打破文体旅商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以商促融”的联动格局。

  一是“文化+旅游+商业”联动。中山商业氛围浓厚,同时也不失文化气息。例如,依托高新区现代、科技的城市风貌,打造“科技艺术街区”“创意设计园区”,引入设计师品牌、特色餐饮,定期举办街头艺术、科技灯光秀等活动,使其成为游客和市民的打卡消费地。挖掘高新区“火炬”精神、创新文化等元素,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消费力。

  二是“体育+旅游+商业”联动。高新区要以正在火热进行的“十五运”为契机,整合“光BA篮球赛”,“厂BA”以及区内“非遗”活动,并积极举办滨江迎新跑等与高新区调性相符的赛事,通过赛事聚集人流,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

  三是“节庆+会展+商业”联动。利用高新区的产业优势,举办专业展会、论坛和产品发布会,并为参会者提供配套的工业旅游、城市微度假线路,联动商圈促销,延长消费链。

  ■三、凸显在地基因,深挖文化IP赋能品牌建设

  文化传承与转化是丰富文旅内涵的重要抓手。火炬高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咀香园杏仁饼制作工艺、酱油酿造技艺(中山酱油酿造技艺)、扒禾桶等9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和107处不可移动文物。要多举并施,呵护和培育根植于中山及火炬高新区的独特文化土壤。

  一是挖掘与活化“侨乡文化”。以吕文成粤乐文化为核心,开展粤乐演奏培训、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同时,修复张惠长故居、碉楼群等文化地标,形成“碉楼载体+生态基底”互补的特色村落活化范式,将在地文化基因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旅游引力。

  二是融合岭南水乡特色。民众街道是广东重要的香蕉种植和生产基地,要结合产业特色进行生态治理和景观提升。例如,沿岸建设滨水绿道、亲水平台,发展桨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形成“运韵交融”的独特城市景观。

  三是生动讲好“火炬高新故事”。将高新区从一片农田发展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奋斗历程,以及区内明星企业的创新创业故事,通过纪录片、书籍、沉浸式戏剧、城市展览馆等方式进行艺术化呈现,增强区域的文化厚重感和民众认同感。

  ■四、创新工业旅游,从“制造”到“智造”体验升级

  工业旅游是高新区最具差异化的旅游资源,是实现“产区”向“景区”转变的完美路径。

  一是丰富工业旅游产品矩阵。例如,依托“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产业品牌,设计“科技工厂参观+未来产业体验”工业旅游线路,如无人机操控和低空经济模拟场景。与明阳智能、联合光电等龙头上市公司合作,适当开放部分可视化生产线、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感受中山高端制造的魅力。

  二是提升工业旅游体验感。依托咀香园、厨邦酱油等工业旅游景点,开发DIY体验项目,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场景。设立互动体验区,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微缩化”“趣味化”开发,如卫星模型、芯片钥匙扣、健康检测体验包等,作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和城市文旅“新名片”。

  ■五、提振消费能级,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所有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激活市场、促进消费、带动发展。

  一是打造“全域全时”消费场景。例如,针对大湾区短途游客,设计一日游、两日游套餐,开发“高新区微度假”“周五下班到中山”等专项产品,整合工业旅游、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和精品住宿,提供一站式消费解决方案。推出“深圳总部+火炬基地”跨城文旅线路,承接深圳外溢消费流量。发挥现代制造业优势,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双管齐下”。针对特定时段和人群发放文体旅专项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以中山美食为核心吸引点,打造特色美食集聚区,点亮火炬“夜经济”,利用公园、广场、商业街区,打造“夜间灯光秀”“周末音乐派对”等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中山火炬高新区文体旅商高质量融合发展核心路径是以“产城人融合”为基底,以“文旅体商联动”为引擎,以“凸显在地基因”为灵魂,以“工业旅游”为特色王牌,最终实现“提振消费”与城市品牌提升的目标。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的举措,火炬高新区将不仅能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引擎,更能成为一个有温度、有魅力、有活力的现代化科技人文新城。

  作者分别供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中山日报社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