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中山与六盘水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中山聚焦六盘水发展所需,选派35名党政干部、506名专业技术人才驰援,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4亿元,动员社会捐助1.13亿元,推动137家企业落户、360个帮扶项目落地,总投资超67亿元。产业、劳务、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协作多点开花,“黔货出山”“粤技入黔”成为常态,在乌蒙山区绘就了区域协同、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11月3日至18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六盘水,记录下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之变。
■产业赋能
山间资源变“致富金”
六盘水盘州市的清晨,在羊肉粉的辣香中苏醒。中山驻盘州市粤黔协作工作小组成员、挂职盘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麦雄伟,一早便驱车带记者来到六盘水刺梨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是脱贫之本、致富之基,中山与六盘水的协作率先从激活产业“造血”功能切入,让大山里的资源转化为群众收入。
“刚起步时缺技术、没销路,大量刺梨只能烂在山里。”公司副总经理景瑞雪指着生产线感慨,中山企业完美公司带来先进萃取工艺,打通大湾区商超与电商渠道。如今,刺梨产品已扩展到50多个品类,去年推出的刺梨果酒在中山年货节一经亮相便被抢购一空。麦雄伟介绍,五年来,5060万元协作资金精准滴灌,让六盘水61万亩刺梨从山间野果变身“金果”,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带动38万余人增收。
水城区铝产业园区内,广东企业家陈永强的工厂机器轰鸣。“工作组帮我们协调厂房、对接本地电解铝企业,原料直供省去长途运输成本。”他的企业已带动200多名本地人就业,其中不乏脱贫户。盘州市滑石镇岩脚村曾是贫困村,如今依托刺梨种植基地打造农旅项目,“周末和节假日,中山及周边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民宿常常满房。”村支书王光伦说,在中山帮扶下,村里改良品种、建起配套设施,去年人均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三倍。
■组团帮扶
上学就医暖民心
如果说产业协作筑牢了致富根基,教育与医疗帮扶则点亮了民生希望。中山以“组团式”帮扶为抓手,将优质资源送到乌蒙山区,让孩子享有公平教育,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父母身体不好,家境困难,多亏中山爱心企业资助,我才能安心上学!”接受记者采访时,六盘水八中高一学生陆娜满是感激。2023年,中山“慈善阳光班”在此开班,陆娜凭优异成绩入选,每年获得4000元资助。
“四年帮扶,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山水相连的教育情怀。”在六枝特区第一中学采访时,党总支书记宋家浩说。自2021年与中山华侨中学结对以来,两校交流从物资捐赠延伸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等层面。结对前学校本科升学率仅20%左右,2023年提升至50.09%,今年达73.1%,位列全市同类学校第二。
医疗关乎民生福祉。中山聚焦“看病远、看病难”痛点,以技术援建、人才培养为突破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山的帮扶从不说空话,教学、手术实操都倾尽全力。”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余丹直言。近四年,中山市多家医院派出专家驻院,填补了肾上腺肿瘤手术等多项技术空白,规范了儿科诊疗流程,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温情接力
点滴善举润乌蒙
产业、教育、医疗的帮扶筑牢了发展框架,社会力量参与则为协作注入温暖底色。中山各界用点滴善举,让情谊渗透到群众生活方方面面。
“以前晚上出门靠手电筒,山路崎岖易摔倒,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六枝特区中寨村支书龙腾指着村口88盏太阳能路灯介绍,这些由中山企业捐赠的路灯覆盖全村,“安装那天,老人孩子都来围观,大家特别高兴。”此外,中山企业还援建文化广场,捐赠健身器材和图书,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六枝特区留守儿童之家内,中山志愿者李娟正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每个月我都来,和孩子们读书做游戏,看着他们开心我也觉得有意义。”作为幼儿园老师,她两年前加入援黔志愿者队伍。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说,志愿者定期开展功课辅导、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个孩子以前很内向,现在变得开朗主动。”
盘州市亦资街道易地搬迁安置点,1万多名群众在此安家。记者看到,在中山企业捐赠的图书角里,孩子们认真阅读;健身广场上,老人们悠闲锻炼。“以前在山里住条件差,现在住房好、设施全,日子越过越红火。”搬迁群众王大妈说,中山还为困难群众捐赠衣物、米面油,让大家感受到浓浓暖意。
■就业增收
稳稳幸福在身边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民生改善,最终落脚点都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中山通过劳务协作搭建就业桥梁,让劳动力既能“走出去”增收,也能“留下来”致富。
“没想到50多岁还能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盘州市鸡场坪乡农民费丹妮在中山帮扶的鞋厂上班,脸上满是笑容。她以前务农收入微薄,丈夫在外打工,家里无人照料。2023年,中山企业在当地建扶贫车间,她通过招聘学会制鞋技术,“每天上班只要10分钟,下班后能做饭、辅导孩子,日子很踏实。”她还带动村里10多名妇女就业,大家均实现增收。
对于有外出就业意愿的群众,中山开通“就业专列”提供全程服务。水城区青年张强通过专列来到中山一家家电企业工作,“刚来时什么都不懂,企业安排培训,还提供宿舍和食堂,待遇很好。”如今他每月工资6000多元,比在老家多挣一倍,“打算再干几年攒钱回老家创业,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山高水长,情谊相连。从刺梨林间的丰收喜悦,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从医院里的康复笑容,到乡村夜路上的明亮灯光;从车间里的忙碌身影,到脱贫群众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场景都见证着两地协作的丰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这份跨越山海的“山水情”,必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文/图 本报记者 卢兴江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