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油润光泽,农耕实践拉开帷幕。“水稻从育秧到成熟要历经120多天,每一步都离不开阳光、雨露和农民的辛劳。”农技指导员的“田间课堂”通俗易懂,随后手把手示范镰刀握法、割禾角度等实操要领:“左手扶稳稻秆,右手镰刀贴地斜切,动作要连贯利落。”随着一声令下,亲子家庭迅速分散到各自责任田,原本静谧的田野瞬间热闹起来。家长们弯腰弓背示范动作,孩子们紧随其后模仿学习,镰刀起落间,一束束饱满的稻穗应声垂落;有的家庭分工协作,一人割禾、一人捆扎,默契配合中推进劳作进度。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兴奋,田间地头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鲜活的劳动赞歌。
劳动间隙,亲子间的交流格外暖心。“原来我们吃的米饭要经过这么多工序,农民伯伯太辛苦了。”冯婧媛同学一边帮妈妈整理稻穗,一边有感而发。黎子靓同学则在爸爸的指导下逐渐克服对镰刀的胆怯,当看到自己收割的稻穗堆成小堆时,成就感溢于言表:“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每一束稻穗都是自己的收获,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劳作结束后,一场简短而真挚的感悟分享会在田埂边举行。亲子代表们踊跃发言,“每粒米饭都藏着汗水与坚持”“和孩子一起劳动,不仅拉近了距离,更让我们重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活动的深层意义。校方为参与学生颁发“劳动小能手”纪念证书,红色证书上的烫金文字,成为孩子们劳动成长的珍贵见证。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三角小学校长覃子湘表示,学校始终坚持将课堂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农耕实践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