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11 27
乙巳年十月初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1月27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我市持续推进深化医改工作,创新构建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指尖上”问诊 “家门口”手术
中山市康复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患者开展悬吊训练技术治疗。通讯员供图
  “真没想到在镇里就能做这么复杂的手术!”近日,69岁的李叔在市人民医院横栏院区(横栏医院)顺利完成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感慨道。这台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润强与横栏院区院长卢扬柏联合主刀的手术,不仅填补了中山西部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镇级医院外科水平迈上新台阶。

  李叔还提到,由于在“家门口”完成手术,家人送饭也只需要走十分钟,非常便利,整体治疗费用也节省了不少。李叔的话,正是众多因医联体而获益的基层群众心声。医联体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中山以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为核心,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中医药传承、要素保障等四项改革工程,构建起“公益主导、资源均衡、服务优质”的新型医疗卫生体系,有力破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镇街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碎片化”等难题,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快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痛点难点,全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王帆

  筑基强基 构建全域协同分级诊疗新体系

  2024年6月,横栏医院与市人民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协议,双方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科室共建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辐射带动提升自身医疗水平。

  一年来,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已在横栏院区开展各类手术213例次,成功实施首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首例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微创手术占比同比提升20.8%,三级手术增长18.6%。在专家下沉、技术帮扶、绿色通道等医联体协同机制下,横栏镇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大病不出镇”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两家医院实现“医联体”合作,是近年来中山按照“登高峰、建高地、强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路径,针对高水平医院、区域中心医院、紧密医联体以及基层能力提升分类施策,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量、调结构、促均衡的生动写照。

  在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方面,中山组织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小榄人民医院和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五个医院牵头,通过片区联动、镇街包干方式,组建涵盖二级及以下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紧密型医联体,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市23个镇街全覆盖。

  同时,中山近年来不断提升各镇街公立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推动各镇街医院按照“小综合、强专科”方向,新三乡医院、坦洲人民医院、沙溪隆都医院、石岐苏华赞医院等医院向中医和专科医院转型。

  今年10月,经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审核批准,始建于1970年的中山市康复医院(又称“石岐苏华赞医院”)已正式转型升级为二级康复专科医院,成为中山首家公立二级康复专科医院。目前,该医院形成“一院两区”(医院本部、莲冠门诊部、岐江医疗服务中心)的发展新格局,以疼痛康复、神经康复、骨伤康复、老年康复、心肺康复、盆底康复、儿童康复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构建起涵盖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体系。

  “转型升级为二级康复专科医院,是医院从‘大而全’向‘精而强’的聚焦,将有助于医院实现康复专科服务能力质的飞跃,也将进一步完善市内公立康复医疗资源布局。”中山市康复医院负责人表示,医院也将以此次升级为契机,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及的康复医疗服务。

  目前,中山21家镇街公立医院中,二甲及以上等级17家,占比超80%;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标准,全市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7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在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方面,中山不断推动建设市、镇两级医疗中心,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市博爱医院作为重点建设单位,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跑出“加速度”,其中市人民医院连续三年取得国家绩效考核“A+”,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均进入“A+”等次。按照“市级统筹、一院一策”原则,中山布局建设开发区人民医院、小榄人民医院、黄圃人民医院等区域中心医院,培育新三乡医院、坦洲人民医院等南部区域中心医院发展。2024年,各区域中心医院以及建设单位门急诊总量、出院总量分别增长12.06%、9.17%,三四级手术总量增长超40%。

  服务提质 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惠民新标杆

  药吃完了,挂不到心仪专家号,怎么办?检查结果出来了,又要跑一趟医院找医生?想开一些检查如乳腺彩超等,需要预约挂号到诊室等候医生“开单”?2024年6月,市人民医院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挂号难、取药等候时间长、交通拥堵不便等就医难题,正式推出了互联网医院服务。

  市民在家动动手指,在微信搜索“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并点击进入,就可获得线上门诊、在线复诊续方、检验检查自主开单、院内制剂自主开单、护理咨询、药品配送到家等几大主要功能。

  目前,市人民医院共有400多名医生开通线上门诊,涵盖内、外、妇、儿、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50多个临床专科。患者发起图文咨询或者开药续方需求,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24小时内答复,开具处方并将药品配送到家。

  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自正式开通以来,截至目前,该医院通过互联网咨询和复诊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2.5万人次。

  2024年12月,市中医院推出“中山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这也是中山市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市民可享受在线咨询在线问诊、慢病复诊开药、院内制剂自助开单、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

  “中山各家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太方便了,解决了我们挂号难、取药等候时间长等问题,也减少了看病的来回奔波,提高了效率,看病变得更加省心了。”对于医院的变化,家住东区的市民林女士不停点赞道。

  近年来,为了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中山市通过互联网+医疗、检查检验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改革举措,优化服务流程、降低就医负担、提升服务品质,门诊满意度近90%、住院满意度超90%,排名全省靠前水平。

  其中,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面,中山建成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20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2家镇街医疗机构已上线线上问诊功能,注册医师1470人,今年以来在线医疗服务近7万人次,极大改善患者候诊时间长等“老大难”问题。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中山29家一级及以上医院100%接入省互认系统,互认项目范围扩展到218项,实现患者一次检查检验、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认。截至今年9月,这些医院已累计互认超24万次,节约患者费用累计近700万元。在公立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举措方面,患者在普通门诊挂一次号,在三天内可以免支付挂号费(诊金)进行复诊。目前该措施已在全市公立医院实施,累计减少重复挂号16万人次,为患者节省挂号费近300万元。

  中山还推动院内制剂降价,组织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重新制定制剂成本核算及价格核算方案,实行动态调整管理,减轻市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其中,市人民医院菌毒清颗粒由每包3.1元降为2.85元,价格下降8.1%;市中医院对田七散瘀口服液等20个院内制剂降价,降价幅度最高的品种超18%,平均降价幅度约12%。

  为方便市民在“家门口”就医,缓解上班族、学生群体“看病难”等问题,中山大力优化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培养家庭医生907名,组建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508个。全市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全周末开诊,120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周一至周五晚上延时服务或周末开诊,占比达62.5%,累计延时服务诊疗量累计约342.3万人次。

  要素改革 探索现代化医院治理新模式

  在医改中,中山创新举措,开展“补偿机制—薪酬体系—医保支付—人才梯队”四维联动改革,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池,并累计落实实施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共22批超1249个,平均降价超50%等。

  中山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全面实施住院DIP支付方式,建立中医西医兼容的DIP支付病种库,覆盖病种8246个,实现了全市统筹地区、有住院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住院病例、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住院基金的DIP支付“四个全覆盖”。

  在中医药传承方面,中山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引领下,在全国率先制定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技术标准和全流程工作指引,以中风、胸痹等病种为试点,创新出台病种一体化服务模式技术标准和全流程工作指引,启动一、二、三级中医药“防治康”中心建设。市中医院以中风病等3个病种为试点,启动“防治康”一体化临床研究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

  中山还深入开展中医类别医师扩增行动,2023—2024年全市中医医师扩增662人,增幅达35%,加强西学中人才培养,全市超2200名医师参训;优化提升中医服务资源,建成市级中药配剂中心,遴选5家医院打造中医治未病领域的“区域中心”等,镇街医院100%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立中医馆,社区卫生站100%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等,不断打造大湾区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综合来看,中山2023年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紧密医联体建设23个镇街全覆盖,市域内住院率96.6%,位于全省第5,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建设,深化医改工作在省级考核或评价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