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虎逊村下辖的秀山、沙平、大石兜、新石门四个村民小组齐头并进,从硬件升级到环境美化,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培育,逐项破题、层层推进。曾经交通闭塞的秀山小组,如今道路畅通、村容整洁,庭院经济悄然兴起。村民依托原生态风光,将自家小院改造成私房菜馆、茶舍民宿,通过“微改造”唤醒沉睡资源,让秀山从“深闺”走向大湾区游客视野。
■坚守庭院创业的执着
11月25日,记者来到秀山小组,在观赏古村落的旖旎风光后,走访3家村民主理的私房菜,聆听了他们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在“庭院经济”中延续的浓厚乡情。
作为秀山小组第一家颇具规模的私房菜,“海哥私房菜”的主理人肖靖海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在这里住了50多年,村里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此刻,他正坐在曾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和“庭院经济示范点”的自家庭院里,于树影下闲闲烹茶,语气中满是感慨。
2017年,原本在沙溪镇奥迪利制衣厂担任高管的肖靖海,因工厂转型迎来人生转折。凭着对烹饪的热爱,他决定回到村里,将自家近600平方米的房屋改造成私房菜馆。“从前村道狭窄坑洼,客人开车来总担心刮到底盘;如今道路平整宽敞,路灯明亮,停车也方便多了!”他笑着说。
如今的秀山村,可谓日新月异。客人在品尝美食前,常会沿着修复一新的石板街漫步,参观秀山祖庙、武术馆、旧校舍等重点古建筑,感受古村肌理中的历史脉络。
“我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庭院,只要还有客人来,我就乐于为他们烹制沙溪风味,直到退休。”肖靖海望着庭院中悠然踱步的蓝孔雀,轻声说道,继续沏上一壶清茶。
据了解,近年来秀山小组持续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村内特色石板街得以修复重建,庙侧街、秀山下街沿线民房外立面经统一改造,累计面积超1500平方米,传统岭南风情与现代宜居需求巧妙融合。此外,智慧停车系统的引入与63个生态停车位的建成,也切实解决了以往村内“停车难”和乱停放的问题。
■游子归乡的安心选择
“从拱北口岸过来只要35分钟,‘澳车北上’政策让港澳客人来吃饭更方便了!”“有才居”私房菜的主理人萧润升早年与妻子移民澳门,几年前为照顾退休的父母,他回到出生成长的秀山村,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至今已走过五个年头。
“现在的秀山村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石板街干净平整,路灯明亮温暖,交通四通八达。”谈起家乡的变化,萧润升不吝赞美。在他看来,“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有村风民风的转变。“村干部带头整治环境,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他由衷说道。
据介绍,秀山小组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古村落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深刻蜕变。村里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共拆除乱搭乱建约10处,新建垃圾分类屋3座,清理垃圾50多吨。在完成全域卫生整治的同时,村里还实施了全域亮化工程,新增及改造各类路灯、景观灯约60盏。这些灯,既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也点亮了乡村的静美夜色。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萧润升便带着牧羊犬“露露”,在石板街上悠然散步。“能陪伴年迈的父母,在自己长大的地方耕耘一份喜欢的事业,不图大富大贵,但求喜乐安宁。”他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怡然与满足。
■父女“创客”延续桑梓情
“这家私房菜馆是我用自家祖屋改建的,是留给家人延续乡愁的纽带。”“食趣”私房菜的老板萧岳军是秀山小组的一名“70后”,曾在中山多个镇街经营过餐厅。经过市场调研,他认为秀山小组“旺中带静”“环境优美”“交通发达”更适合创业。四年前,他返回秀山小组将祖屋拆掉,改建成7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一楼经营私房菜,二楼以上规划作民宿。
“这里交通便利,南外环和105国道都能便捷进入。”萧岳军坦言,正是看中秀山村的交通优势和日益浓厚的商业氛围,他才选择回来。四年来,他见证了秀山村的“破茧成蝶”:“三线落地”成为镇试点,8处“四小园”点缀村中,生态停车场、垃圾分类屋有序布局。
萧岳军的创业激情感染了正在读大一的小女儿。“她学心理学,却想回村里开咖啡店,家里已购齐设备了。”他笑着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村发展。
针对村里年轻一辈多外出、居住率不足1/3、旧房屋空置率高等问题,萧岳军建议:“村集体可以整合闲置旧宅,发展咖啡店、工作室等业态,既能增加集体收入,也能让村子更有生活气息。”这一建议正与虎逊村的规划不谋而合。据悉,秀山小组计划将文体广场对面约1000平方米土地建成4000平方米商业楼,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据秀山小组村办公室干事肖校鹏介绍,村里共有300多户村民,合计1165人。目前,村民自主创业、居家经营的餐饮店已有20多家,其中包括6家规模较大的私房菜、10多家大排档以及3家咖啡饮品店。开业三十多年的“沙溪妹烧腩店”作为村里的老品牌,至今依然红火,每逢饭点门口便排起长队,成为秀山美食活力的生动注脚。
餐饮的繁荣,得益于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近年来,秀山小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扮靓”清单:近500米特色石板街修复一新,秀山祖庙、武术馆、旧学校等重点古建筑“修旧如旧”;榕树公园、丰收公园北街文化口袋公园相继落成,并通过“见缝插绿”新增绿化约100平方米,实现了村民“推窗见绿、移步换景”的愿景。
这一变革并非孤例。沙平、新石门、大石兜三个小组同样成果显著:新石门小组完成了1000平方米文体广场翻新与全村污水管网改造;沙平小组更换了全村老旧自来水管网,并打造了6个“四小园”;大石兜小组则投入巨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了智慧停车系统。
“我们将继续阔步前行,构建‘一环两区多景’的全域发展格局,培育‘秀山美食商圈’带动产业兴旺。”秀山小组党支部书记肖巧燕透露,未来的蓝图是建设一个生态宜居、文旅融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村庄成为所有村民和来访者心生向往的幸福家园。
从石板街的古韵悠悠,到商业楼建设的恢宏蓝图;从私房菜的烟火气,到物流园的产业兴,“百千万工程”正推动虎逊村实现从“美丽宜居”向“宜业宜游”的跨越。
本报记者 林燕英 夏亮红 实习生 林佳仪 通讯员 高润广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