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用光影表达关于城市、迁徙与归属的故事
~~~——

 
2025年11 27
乙巳年十月初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11月27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青年导演作品入围金鸡奖
用光影表达关于城市、迁徙与归属的故事
中山青年导演陈钊荣。受访者供图
  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聚光灯下,一部名为《蛰居囚蚁》的剧情短片静静绽放。这部获得金鸡奖入围作品奖的佳作,将中山青年导演陈钊荣的名字,刻在了中国顶级电影赛事金鸡奖的榜单上。11月26日,这位刚从厦门载誉归来的青年导演,在中山的一间咖啡馆里,娓娓道来影像背后关于城市、迁徙与归属的深情叙事。

  ■灵感扎根烟火:城中村的迁徙之问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陈钊荣身上,这个毕业于韩国中央大学电影电视编导专业的中山青年,眉眼间带着几分文艺创作者的敏锐,谈及《蛰居囚蚁》,他的话语里满是热忱与思索。“灵感的种子,其实埋在广州城中村的烟火气里。”他回忆起在广州工作时的居住经历,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握手楼间漏下细碎的阳光,外来务工者在巷弄里生火做饭、闲谈打趣,“那些看似杂乱的角落,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却是无数人落脚大城市的第一站。”而当城市发展的浪潮袭来,城中村的拆迁废墟越来越多,半塌的墙体、裸露的钢筋,像一道道城市创伤,让他不禁叩问:“这些为城市建设付出汗水的人,该何处安放?”

  娄烨导演《风中有朵雨做成的云》中关于冼村的叙事,更让他坚定了创作方向。“与其追逐宏大命题,不如聚焦身边的‘不可思议’。”陈钊荣说,法国新浪潮电影教会他关注普通个体,“电影不只有英雄主义,一个打工青年的迷茫与挣扎,同样值得被镜头记录。”于是,他以“迁徙与归属”为核心,构思了一对农村进城的昔日恋人,在城中村拆迁、租金上涨、意外怀孕等现实压力下,面临情感与生存抉择的故事,用影像为城市边缘群体画像。

  ■镜头穿越荆棘:危楼与创新的坚守

  拍摄之路,满是荆棘与坚守。影片的拍摄地多为广州的城中村废墟和危楼,“安全是头等大事”,陈钊荣和团队每天开工前都要反复检查场地,避开松动的墙体和危险的碎石,“在危楼里拍摄时,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就怕惊扰了脆弱的建筑结构。”更棘手的是露天拍摄时的控场难题,好奇的村民围观、突如其来的噪音,都可能打断拍摄节奏。“我得一边安抚围观群众,一边引导演员进入状态,那段时间,抗压能力被练到了极致。”他笑着说,为了让演员摆脱镜头束缚,他们摒弃了专业电影机,转而用手机拍摄,“手机的小巧让演员更放松,也能捕捉到许多自然的瞬间,反而成就了影片的真实质感。”

  声音的塑造,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由于城中村噪音污染严重,现场收音效果不佳,陈钊荣与混音师另辟蹊径,将新闻播报的声音融入后期,再重新录制人声进行声音设计。“新闻播报的语境,既强化了故事的当下性与真实性,也暗合了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这种创新处理,让影片在伪纪录片的纪实感与剧情片的叙事张力间找到了平衡。

  ■光影绽放荣光:从中山走向世界

  从中山出发,这部凝聚着青年导演思考的作品,已走过了漫长的征途。它先后亮相第14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第二届Gjon Mili国际影像艺术节、首届亚洲艺术电影节、2025纽约独立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赛事,斩获TheVarsity FilmExpo 2024荣誉奖、首届青少年国际网络短视频大赛最佳美术、FFF影迹电影节造美者奖等多项大奖,如今又跻身金鸡奖“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63部优秀作品之列。“每一次入围和获奖,都是对‘关注小人物’创作理念的认可。”陈钊荣说,短片名《蛰居囚蚁》藏着他对现实的隐喻,“蚂蚁渺小却坚韧,如同那些在城市里打拼的普通人,渴望突破困境,却常常找不到归属的坐标。”

  作为“城市创伤三部曲”的第一部,《蛰居囚蚁》不仅是陈钊荣个人创作的里程碑,更折射出中山文化环境的滋养与基础教育的积淀。“中山的包容与温润,让我能静下心来观察生活、思考人性。”这位从中山市第一中学、龙山中学走出的青年导演,始终坚信“学习和热爱,永无止境”。谈及未来,他眼神明亮:“下一部作品,会继续聚焦现实议题,用更细腻的镜头,讲述那些被时代忽略的故事。”

  光影流转间,陈钊荣用手机镜头捕捉城市的肌理,用影像叩问个体的归属。这位行走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的青年导演,如同他镜头下的“囚蚁”,在坚守与突破中,正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蛰居囚蚁》的荣光,也为中山的文艺土壤,增添了一抹属于青年创作者的亮色。本报记者 柯颂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