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4 29 甲辰年三月廿一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镜头|于涛:一个用银子做相纸的照相痴人

作者:付陈陈 时间:2022-11-17 14:52:51

“民族的内在精神与美好正被西方的某些观念所遮蔽,我认为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审美,无论是银板、《珠江》,还是我正在创作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寻求一种属于我们民族自身的气质。”将摄影视作生命的摄影师于涛,一直在追寻摄影语言与审美的中国本土化,倡导以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来表达自身的生命体验。本期“镜头”走进于涛的摄影世界,一起感受他对传统纪实摄影 的美学重构。

人物简介

于涛,出生于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自2011年开始《珠江》《终南山·隐者》《光阴·十年》等纪实摄影作品的创作。其作品先后在“第三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平遥囯际摄影节”新摄影群展、珠海兰格影艺坊、金陵山美术馆、“长城国际行为艺术节”等展出。2021年3月,《珠江》入选刘铮主编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白皮书系列,2021年6月在法国巴黎爱玛仕工作室展出。作品被法国爱马仕艺术基金会、杭州映Studio画等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达盖尔银板摄影:让每张照片都得到珍视

轻轻转动银板,画面里的正像、负像在光影中交替变化,那种雾里看花的神秘感,如情人的小手撩拨着心弦,让人迫切地想要看清每一个细节……于涛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透过微弱的光线观察银板里的肖像,感受穿越时空般的快感。


作品《光阴·十年》  工艺:达盖银板    材质:纯银

1839 年,法国巴黎一个画 家达盖尔发明了银板摄影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把镀银铜板抛光成镜面,再用碘熏蒸,在银板上形成可以感光的碘化银,曝光后

再利用水银蒸汽对曝光 的银盐涂面进行显影。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具影调极其细腻、可保持数百年。一张银板既是底片也是照片,无可复制,独一无二。银板照片是人类视觉所能看到的最细腻的照片,包括后来的以细腻完美的影调而著称大画幅摄影的“区域曝光法”,也只是尽可能的接近银板摄影的影调,无法达到银板的细腻程度。达盖尔银板摄影术由于工艺复杂,造价昂贵,且不可复制,因此很快被新的技术取代,但做为人类最初看到的静态影像,银板摄影术对于人类的贡献不可磨灭,做为摄影的元语言对于我们思考当下摄影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作品《穿靴子的小女孩》  工艺:达盖尔银板摄影术    材质:纯银


作品《白马少年》  工艺:达盖尔银板摄影术    材质:镀银

“不要小看了这么一小块银板,在过去的法国足够一个中等家庭成员连续在餐馆吃上一个礼拜了。”据常年来往于世界各大艺术展会并熟悉摄影古典工艺的著名策展人、收藏家张宏伟博士介绍,在法国,只有贵族家庭才有能力拥有银板照片。后来,由于它的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且水银蒸汽对人体具有极大危害,很快就被业界所淘汰了。据他了解,目前国内精于此道的达盖尔银板摄影师屈指可数,且鲜有人拥有成系列的银板作品。在张宏伟看来,达盖尔银板摄影术对于当下影像泛滥的时代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达盖尔银板摄影术作为人类第一次看见的静态影像是一次伟大的视觉革命,随着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地迷失在影像的海洋,达盖尔银板术可以帮助我们追本溯源,重新找回摄影的真义。张宏伟博士接触过世界顶级的银板摄影家,并认真地观摩过大量的银板摄影作品,


作品《光阴·十年》  工艺:达盖尔银板摄影术    材质:纯银


作品《光阴·十年》  工艺:达盖尔银板摄影术    材质:纯银

张宏伟认为于涛的银板摄影技术足以与他们相媲美。他认为于涛独创性地使用纯银替代镀银铜板,本身就已经将自己的艺术观念注入了传统工艺之中,显示出了一个成熟艺术家对摄影在当代现实意义的思考。

2014年,遇到创作瓶颈期的于涛开始思考摄影的本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见了日本著名摄影师新井卓在云南大理举办的银板摄影展览,立刻便对这种世界上古老的摄影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当时,于涛正着手《终南山·隐者》系列的创作,在即将准备展览的时候,他发现相机拍出来的高清照片与“隐者”这一主题的气场不符,甚至有所冲突,他很自然地想到了银板摄影法。


作品《珠江》  江边独自刺绣的女人

“第一眼看银板,你只能看到你自己,然后你会拼命地想看清楚里面的内容,在某个角度,你能捕捉到真相,而一旦错过了这个角度,它又会马上消失。”于涛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观看体验,与隐者神秘莫测、若隐若现的感觉如出一辙,于是他决心用2至3年的时间去掌握这门技术。

然而,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直到第五年,他才算掌握了银板摄影法的全部制作要领。“这个过程是相当枯燥的,我经常一整天就为了磨一块银板,磨得比镜子更光滑透亮,不能有一丝尘埃。”于涛说,由于国内极少人懂得银板的制作工艺,他只能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不仅抛光机用坏了5台,拍摄用的相机也全靠自己组装。每完成一张照片,他至少要花两天时间,为防止水银蒸汽引起汞中毒,每次工作时,他必须戴上专业的防毒面罩,他还把房间全部改造成工作室,一门心思扎在银板上面。

经过不懈的努力,2019年,于涛在大理成功举办了个人的银板系列展览,很快在摄影圈掀起热评,银板摄影术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人生有多少个六年?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很难想像一个人愿意沉下心来,冒着生命危险,耗费六年的时间去钻研一项古老得几乎已被人遗忘的摄影术,执着的背后隐藏着于涛对摄影艺术的巨大热忱,于涛并没有强调他在探索达盖尔银板摄影术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挫折,反尔津津乐道于他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耗费整整两天的光阴打磨制作一张银板,这中间要使用:火,汞,银,碘,溴,光!谁说这不是一个炼丹术士……”酷爱道家文化的他比喻道。唯一不同的是,于涛追求的金子,是摄影之“道”与时光中的永恒“瞬间”。

“我们身处在一个图片泛滥的时代,手机的普及让照片唾手可得,摄影人开始陷入集体迷思,不知道拍什么以及怎么拍,过去被人们所珍视的照片也似乎变成了随手可弃的垃圾。”于涛说,直到接触银板后,他发现照片依然是可以被珍视的,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他特意用纯银板代替了古老的达盖尔银板摄影法所使用的镀银铜板,用提高制作成本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

 《珠江》系列:写给珠江的摄影诗

2011年开拍、历经3年拍摄、聚焦河流之变的《珠江》系列,是于涛近年来的又一得意之作。该系列采用平静的凝视来表现珠江沿线的人物和景观,情感饱满而又不动声色,以河流为路径,展示了消费、记忆以及河流本身的种种境遇,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样本。

细品这一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戏剧细节——迷雾中不知去往何处的货轮、将江水拦腰截断的大坝、热电厂对岸造型怪异突兀的假山、在垃圾遍地的江畔上拍摄情侣照的新人……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画面无不在叙述着一个与既有认知割裂的故事。


江水中漫步的姐妹


怀抱玩偶在江边庆祝生日的红衣少年。


江边游泳的少年。


手中拎着公鸡回乡祭祖的乡村教师。


隔着水泥大坝遥望远山的江中少年。


江岸码头上的红色吊车。


江边的奇石。


江心孤岛上的五星级酒店。

然而,这部耗费巨大心血的作品,因为审美上的反叛,经历了长达10年的静默期。所谓的反叛,实际上是于涛对大众传统审美模式的一种突破,例如,除了静物与风景,于涛拍摄了大量雕塑般的人像。这些江边的人,他们平静地凝视镜头,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漂亮的光影。这些不同于一般大众传统审美经验的事物,起初让很多资深摄影人也如坠云里雾中。

而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读懂了于涛的心意,认为《珠江》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中国摄影审美情趣,从中国人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以直接的凝视,穿越表象的真实,抵达物语与意象合二为一的了然自得,这种新锐的审美体验是对传统纪实摄影的一次离经叛道式的“出轨”,是中国纪实摄影在审美上的一次转向与自我觉醒。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经历了漫长的无人问津的苦闷后,2021年,《珠江》入选了中国知名当代摄影艺术家刘铮主编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白皮书系列。同年6月,这部来自遥远东方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亦得到了法国布列松摄影艺术专业委员会的认可,并在法国巴黎爱玛仕工作室展出。该系列由法国艺术家手工放大,110X110厘米的大尺寸画面为观者带来了难忘的视觉体验。

问及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感受,于涛形容它是一场艰辛的跋涉。三年间,他从珠江入海口溯河而上,经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个省,直到珠江的源头云南曲靖市马雄山。他在珠江流经的城市或地方游荡,记录下珠江或动人或哀伤的一面。那三年,于涛几乎摒弃了一切的娱乐与聚会,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不停查阅资料、设计路线,有时仅仅为了一个镜头与画面,需要坐上一个礼拜的大巴。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但旅途的艰辛从未让他停止脚步,正如他在《致珠江的一封情书》这首短诗中所写的:

所有的一切

只为看到你的容颜

触碰到你的肌肤

 那一刻

一身的尘埃与艰辛

都将化作一缕春风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