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5 19 甲辰年四月十二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风物|乡村春潮

作者:谭桂华 时间:2024-03-12 16:45:20

中山的乡村,是拥山面海、风光无限,是田园农舍、四季花香。在这里,自然肌理和生态规律被充分尊重,传统习俗与人文风情被广泛传承。在这里,有城乡邂逅,有新旧融合,更有年轻力量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

特别是以“香山古韵”和“岐水流芳”为引领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推动中山乡村建设从“点上开花”向“全域振兴”转变。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红火起来,越来越多乡土情怀浓、专业水平高的农人代表跳脱出来。望青山外、绿水旁,行阡陌间、巷道里,处处山温水软,人来人往。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在市委宣传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山日报乡村照相馆融媒工作室“乡村故事会”专栏创作团队先后深入板芙、东凤、民众、五桂山等镇街,从基层视角出发,挖掘呈现了一批关于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保育、返乡青年创业、三产融合创新等人物和事迹,创作了大量反映“百千万工程”火热实践的影像作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热烈氛围。

【板芙水乡博物志】

很多人都知道,板芙有个水乡博物馆。运营四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里更加了解板芙历史,创始人雷钢荣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文化推荐人”。他表示,做了这个博物馆以后,自己更加有使命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展示场所,更应该成为乡村文化的发生地。”近年来,水乡博物馆从形式陈设,逐渐朝着文化枢纽的方向“生长”。越来越多的文艺家走进板芙,越来越多的社区艺术团萌发出来,他们汇聚于水乡博物馆这个平台,既有文化学养的加持,又有民间文艺的实践样本,共同孕育出水乡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水乡博物馆内部陈设。( 摄影|刘诗觉 )

板芙镇广福村的水乡田畴。( 摄影|刘诗觉 )

雷钢荣和他一手打造的水乡博物馆。( 摄影|刘诗觉 )

【东凤“农田飞手”】

林均堂是土生土长的东凤人,从小心怀蓝天梦想,大学如愿以偿就读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系统学习了无人机的架构、飞控等知识。还没毕业,林均堂就与朋友携手创业,在农业植保、光伏吊装以及青少年科普等领域,探索无人机的研发和应用。

中山河网密布,稻田与鱼塘间布存在,分布零散,单一种植户的连片面积相对有限。“有些农户土地是不规则的,三角形五边形都有,这对无人机作业的精准性有很高要求。”不过林均堂觉得,年轻人返乡创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他们将继续从实践中寻找突破点,再用自己在思维与技术方面的优势攻克难关,全心致力于“下田作业,上田研发”的双线实践。他表示:“我希望我们做出来的飞机,不仅年轻人会飞,最好70岁的农户也能操作,这是我们的初心。”

林均堂和团队研制的无人机。( 摄影|刘诗觉 )

林均堂的大量时间精力,都花在了这张工作台上。( 摄影|刘诗觉 )

林均堂和伙伴们把“蓝天梦想”带到校园,面向青少年开设无人机教育课程。(受访者提供)

林均堂和他的无人机。( 摄影|刘诗觉 )

【龙石创业清流】

从地图上看,龙石村像一段泛着光的河流,蜿蜒在五桂山间。走进其中,更是感受到一股涌动在年轻人中的创业潮流。

阿峰在龙石村出生长大,后来转去城区读书。时隔多年重回龙石,家乡已日新月异;敏怡是两年前新嫁到龙石,由于“半夜点不到外卖”索性自己开起一家简餐店;嘉豪是土生土长的龙石人,他发现这两年返乡创业的老同学、老朋友越来越多,自己也与搭档合伙开了一家茶饮店。

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龙石村发挥自然资源和辖区校企资源优势,不断引导各类人才往农村流动,特别是鼓励大学生返乡投身家乡建设,做强乡村人才“蓄水池”,不断提高资源优势与乡村经济的转化率。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们把新鲜的理念、模式带回龙石,一股来自乡村振兴的“创业清流”正在龙石村汩汩涌动。

龙石村的年轻创业者们。 (摄影|刘诗觉 )

敏怡是两年前新嫁到龙石,由于“半夜点不到外卖”索性自己开起一家简餐店。 (摄影|刘诗觉 )

嘉豪(右)是土生土长的龙石人,他发现这两年返乡创业的老同学、老朋友越来越多,自己也与搭档合伙开了一家茶饮店。(摄影|刘诗觉 )

龙石村像一段泛着光的河流,蜿蜒在五桂山间。(摄影|刘诗觉 )

【新建“变形记”】

2023年以来,EOD开发模式在民众街道加快落地,新建村位于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的核心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联动机制下,该项目有效统筹了“百千万工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为中山市有效破解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

按照“一村一策”工作方案,新建村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同时加快土地整备工作,2024年内将推动本村反承包土地恢复耕种,坚持宜农则农原则,打造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三年内,力争实现村集体闲置物业进一步改造、提升、盘活,逐步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中心、返乡创业孵化中心、农产品集散地、文旅休闲驿站等新型业态,推动村集体增收。展望五年远景发展目标,新建村希望届时能发挥良好的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未来田园综合体、岭南风情商业街、主粮加工处理中心、新型农业研学基地,打造渔人码头等文旅休闲目的地。

新建村位于民众街道东部,毗邻珠江口,水土丰饶,生态优美 。(摄影|刘诗觉 )

中国铁工投资集团投资、建设、运营中山EOD项目推动民众街道新建村农田复垦。图为水稻收割现场。 (摄影|缪晓剑 )

【曹边新“稻”路】

资深教育工作者张为跨界到农业领域,在曹边村租建了一片350亩地的生态农场。在这个生态大平台,张为和团队希望运用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在基因视域下选择水稻品种,探索种植多年生稻,“像韭菜一样割了又长,熟了又割”;他们希望用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完成耕种和生产,并带动本地农户逐步向生态农业转型,提升土地产值与农业经济价值。此外,张为和团队也致力于把农场建设为青少年儿童的劳动基地,“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奔跑、劳作,戴着斗笠、穿着雨鞋,到田里插秧,在河边放鸭,在拼搏流汗、春华秋实中获得疗愈与成长。”

每天在农场例行转几圈,是张为一天快乐的源泉。(摄影|刘诗觉 )

到农场参加研学的孩子们。(受访者提供)

农场日常劳作。(摄影|刘诗觉 )

【里溪“好姐妹”】

来自海南省的“00后”小罗首次踏足板芙镇里溪村,与热情开朗的村民红姐成为“好姐妹”。红姐是土生土长的里溪人,她的人生节拍与这座村子的变迁紧密相连。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姐刚结婚适逢里溪村推行“联产到劳”改革,一个人耕种着一大家子的土地,丰收时把“粮食一担一担挑回家”,日子辛劳却有奔头。改革开放后,她大胆“创业”,在村里操持起大排档、士多店和影音室的生意,起早贪黑撑起一个家。近些年,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红姐又过上了蒸蒸糕、种种菜、跳跳舞的老年休闲生活。

透过红姐,小罗发现,新时代的乡村正经历着从被动取景到主动造景、从发现美丽乡村到展现美好生活的深刻变化,一种睦邻友好、可居可游、美美与共的乡村新景象,正在里溪加速形成。

2023年12月19-20日晚,“‘乡村步步高’2023年中山民乐团音乐会”和金色大地音乐会(乡村春晚专场)在里溪村民心公园举行。(摄影|缪晓剑 ) 

2023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乡村定向系列赛事活动在里溪举办。(摄影|明剑 ) 

风景如画,地灵人杰,是属于里溪的诗意审美。(摄影|余兆宇 )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