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阳光穿过木棉树的枝桠,在珠江纵队成立旧址的灰墙上投下斑驳光影。站在岐澳古道斑驳的石板上,我仿佛听见八十年前先辈们铿锵的脚步声,和着木棉花开的声响,在时光里绽放。
1944年盛夏,五桂山深处密林摇曳。游击队员欧初带领小分队穿越封锁线时,被日军围困在石门九堡。他们用竹筒装火药制成“土地雷”,在荔枝林中与敌人周旋。当最后一批群众安全转移,晨曦中的荔枝叶上还挂着夜露,就像战士们被荆棘划破的伤口渗出的血珠。如今站在石门九堡遗址,当年掩体的石缝里,一株野生簕杜鹃正倔强生长,紫红花瓣犹如永不褪色的信仰。
在中山市博物馆,林锵云将军的旧军装让我驻足良久。粗布军装肘部打着补丁,领口却挺括如新。讲解员说,将军常把配给的盐巴分给老乡,自己用咸鱼干下饭。这种“盐比金子贵,情义重千钧”的精神,化作今天中山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餐的保温饭盒,变成金钟湖公园里市民自发维护的“友善之林”。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温度。
去年春天,我们跟随“红色小讲解员”项目走访三乡古鹤村。98岁的郑奶奶颤巍巍地取出珍藏的《抗战识字课本》,泛黄纸页上印着遒劲毛笔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说当年游击队员在祠堂教村民识字,如今我们中学生用同样的祠堂开设“四点半课堂”。当我把新买的《珠江纵队史》送给郑奶奶时,她抚摸着封面说:“木棉籽乘风远行,终要落地生根。”
站在长江水库观景台远眺,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智能灌溉系统正在滋养万亩花木。这片昔日游击队活动的山林,如今是中山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古鹤村口的百年榕树下,“红色驿站”的电子屏滚动着新时代中山建设者的故事:港珠澳大桥的焊接工程师、岐江新城的设计师、坚守乡村38年的教师……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与历史长河里的热血一样晶莹。
木棉絮飘落在珠江纵队纪念碑前,我轻轻拾起一簇。这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洁白,终将在我们手中化作建设美丽中山的云锦。当“00后”创客团队在老街区搭建智慧书吧,当华侨中学的航模社用3D打印复原抗战遗址,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历史不是尘封的相册,而是永远向未来生长的常青藤。指导老师:胡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