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五桂巍巍。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红旗猎猎飘扬。五桂山脉的密林深处,一群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的青年战士正用刺刀在竹简上刻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刀锋与竹纹的碰撞声,在岭南的晨曦中谱写着红色革命的青春交响。
中山自古就是向海而生的热土,当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这里更成为南粤大地的革命心脏。1940年,日军铁蹄踏破石岐城门,珠江口霎时血色弥漫。但在五桂山的褶皱里,一群身着粗布短打的青年正秘密集结。他们中有归国华侨、农家子弟、进步学生,不同的来路汇聚成同一个方向——跟随珠江纵队政委罗章有,在凤凰山下的古氏宗祠竖起抗日大旗。青年战士黄鞅在日记里写道:“今夜又见流星划过五桂山顶,愿以我之微光,照亮民族前路。”
这支队员平均年龄22岁的队伍,用青春热血在岭南大地书写传奇。1944年的三乡战斗,17岁的卫生员梁绮卿背着药箱穿越枪林弹雨,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命的希望;南朗崖口的伏击战中,20岁的神枪手陈特在榕树梢头三天三夜,用精准的子弹撕破敌军防线。正如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所说:“我们的战士是用山间的红棉染红战旗,用咸水歌的旋律传递情报,把对家园的爱化作刺向敌人的利刃。”
八十载春秋流转,五桂山上的战壕已长满青藤,但红色基因始终在香山血脉中奔涌。在珠江纵队成立旧址古氏宗祠,斑驳的砖墙上仍清晰可见“誓死抗日”的标语;三乡镇的烈士陵园里,22座无名墓碑面向大海,永远定格着青春的模样。今天的青年学子在罗三妹山重走“不走回头路”的红色足迹,在杨殷故居触摸革命先驱的手稿,在珠江纵队纪念馆的电子沙盘前,用科技还原当年的烽火岁月。
站在珠江纵队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新时代的中山青年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红色篇章。翠亨新区的建设工地上,“青年突击队”的旗帜与当年抗日战旗遥相呼应;深中通道下的伶仃洋上,“90后”工程师们用智慧跨越天堑;五桂山下的茶场里,归国留学生用电商直播让革命老区的沉香茶香飘四海。正如当年珠江纵队用山歌传递革命火种,今日青年用5G网络传播红色文化,让“革命热土”绽放“美丽中山”的时代芳华。
从岐江桥到深中通道,从五桂山到粤港澳大湾区,红色基因如同奔流的西江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力。当年珠江纵队战士用鲜血浇灌的木棉树,如今已亭亭如盖,火红的花朵年年绽放,仿佛在诉说:这盛世,终如你们所愿;这未来,且看我们担当。
指导老师: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