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石板路
春游大巴停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前时,我的运动鞋正巧踩进一个小水洼。水花溅在绣着金边的红领巾上,伍老师弯腰替我擦,笑着说:“这里的每块石板都听过革命故事呢!”
青砖墙上爬满紫藤花,我贴着玻璃窗数先生书房里的旧物:铜墨水盒裂了道缝,地球仪缺了块漆,最有趣的是藤椅扶手上的小牙印——讲解员阿姨说,那是孙中山爷爷小时候啃的。“原来伟人也会淘气呀!”我和同学们咯咯笑起来,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
●老樟树记得的故事
转角处的老樟树下立着块木牌,上面画着戴圆框眼镜的杨殷叔叔。他家的雕花大床下藏过发报机,装点心的檀木盒里塞过秘密文件。最让我眼眶发热的,是他把母亲给的金怀表换成二十条糙米,分给饿肚子的工友。“他家的米缸总是空的,心却是满的。”讲解员阿姨的声音像轻轻摇晃的风铃。
我蹲下身,发现树根缝隙里开着一簇野石榴花,红得像要滴出血来。突然想起太奶奶说过,当年中山起义时,姑娘们撕碎红嫁衣给战士们当绷带。
●铜铃铛的叮当声
在杨殷故居二楼的展柜里,躺着半枚生锈的铜铃铛。1932年的某个深夜,杨殷叔叔就是摇着这铃铛,把开会的暗号传给街角的卖报人。我贴着玻璃使劲听,恍惚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穿透八十多年光阴,和学校上课铃声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现在的铃声是催我们读书”同桌朵朵小声说,“那时的铃声却在催他们拼命。”我忽然觉得书包里崭新的《新华字典》沉甸甸的——杨殷叔叔被捕时,怀里揣着的正是一本被血浸透的《工人识字课本》。
●我成了小星星
今天是我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在国旗下讲话。讲到杨殷叔叔的故事时,我手心的汗把演讲稿洇湿了一角。当说到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时,我的声音哽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手不停地颤抖着……
傍晚放学,我把爷爷送的子弹壳钢笔小心地放进铅笔盒。路过正在修建的公路时,看见起重机臂上系着鲜红的党旗,晚风里飘得像团跳动的火苗。
●木棉花絮飘啊飘
教室窗外的木棉树开始飘絮了,雪白的棉朵乘着阳光飞舞。伍老师让我们用棉絮贴一幅画,我贴了艘扬帆的红船。听说百年前,最早的共产党员就是在这样的红船上点燃火种;而现在,这艘“红船”正载着我们驶向新建的深中通道大桥。
昨晚我梦见自己变成颗小棉籽,钻进纪念馆前的石板缝。等到春天,我也要开出红艳艳的花,把英雄们没说完的故事,讲给百年后的孩子们听。
指导老师:伍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