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多年前,有一群人,他们手握钢枪,用流血牺牲赶走日本侵略者,守护着广阔的中国土地。但是今天,作为一名住在中山市翠亨村的小学生,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杨伯母的故事。
在那个日本人侵略中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常说“没国哪有家”,毅然决然地将六个子女全部送上抗日战场。杨伯母不仅支持孩子参军,还倾尽所有支援抗日。她变卖嫁妆金饰、祖传田地,甚至把家中仅存的两石稻谷碾成大米送给游击队。有一次,她为了给受伤的游击队领导谢立全治病,冒着被日军发现的风险煎药送饭,守护他安全康复。她的家成了战士们的“粮仓”和“避风港”,哪怕自己吃红薯野菜,也要让战士们吃饱杀敌,保卫祖国!
杨伯母的两个儿子杨日韶和杨日暲,是中山抗日游击队的中队长。1942年,杨日韶在阜墟战斗中带领部队阻击伪军,英勇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杨日韶不幸多处中弹,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用机枪向敌人射击。在游击队的火力援助下,战友才把他抢救出来。然而杨日韶失血过多,又染上了破伤风,在抢救途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两年后,三弟杨日暲也在夜袭张溪的战斗中被弹片炸伤,战友们用小艇飞快地运送杨日暲去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治疗,但杨日暲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牺牲了,年仅25岁。
面对接连失去儿子的噩耗,杨伯母强忍泪水说:“为了救国救民,儿子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她为了支持抗日战争,不惜失去一切,这让我震撼: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年轻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换取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怎能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木棉花开红似火。杨伯母一家的奉献,就像我们翠亨村的木棉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每次路过杨日韶、杨日暲故居,我总会驻足凝望那些老旧的照片,每当想起杨日韶牺牲前那句“要革命就会有牺牲”时,我都会眼眶发红。上学期运动会,我报名了一分钟仰卧起坐,最后十五秒时,我已经筋疲力尽,却突然想起杨日韶哥哥受伤后仍坚持战斗的故事。我咬紧牙关撑了过去,虽然只拿到了第四名,但老师和同学都为我鼓掌的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坚持”的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传承红色精神并不需要像他们那样上战场,也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可能藏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挺直的脊背里;藏在听老师讲革命故事时专注的眼神里;可能藏在班里组织慈善万人行捐款时;我捐出半年零花钱后空空荡荡的存钱罐里……
杨伯母一家的故事,是中山红色历史的缩影。我们要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珍惜每一堂课、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像杨伯母那样无私,像杨日韶兄弟那样勇敢,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指导老师:曾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