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桂华
■履职尽责,举好营商环境“旗帜”
“投资便利、办事高效、服务优质,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然会形成集聚,强化发展的活力。”杜姬芳表示,中山通过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联企帮扶机制、为中山企业“量身定制”发展政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稳定厂房租金成本,打造好营商环境“软实力”,形成对珠江东岸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的强大“磁力”,赋能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杜姬芳明显感受到中山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山要坚持“营商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中山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的一面旗”,政协委员更是责无旁贷。“其实,中山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不少企业产品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杜姬芳说,要想办法让这些优秀产品首先在本土市场流通。经过市政协等多部门联动,去年下半年,由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出台了《2022年度中山市优质产品推荐目录》,择优确定了127家企业的12个品类产品列入该目录,基本涵盖了中山市内主要知名企业及其“拳头”产品。
■领域细分,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新的一年,杜姬芳计划把关注重点放在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方面。她向记者表示,中山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相对低端、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上下游配套不完善、产业链不强等问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不知道怎么转”的尴尬境地。“疫情三年,更是深刻考验了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事实再次证明,中山发展‘专精特新’企业迫在眉睫,需要加快培养重点支持。”杜姬芳说。
她建议,要选定优势产业集群,从顶层设计开始,特别是对中山“十大舰队”特色产业集群加以明确引导,出台具体发展办法,并实行“一群一策”。同时,完善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评价体系,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标杆,引导企业聚焦核心主业,专注于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都做到专精特新,从而提高集群核心竞争力,杜绝内卷,推动行业健康长足发展。
打造一个百亿千亿企业很难,但要打造一个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山具备很好的产业基础。杜姬芳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在产业集群中抓紧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鼓励其深耕细分领域,做到“小而美”“小而精”。同时建设“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企业园,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汇集,为产业集群的“专精特新”发展保驾护航。“随着‘工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要加快园区改革的深度,大力推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形成一批专注于产业链协同的‘专精特新’集群。”杜姬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