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拨至前一天晚上,6月10日20时左右,最终接头顶推作业已前进1.5米。潜水员下水测量反馈,人工测量数据与测量系统提供数据有很大出入。“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如果潜水员的数据是正确的,最后的对接将会出现2厘米的误差,这与我们实现毫米级对接的目标有很大落差。”锁旭宏说。此时,指挥员也不放心地询问:“锁工,你的系统数据可不可靠,继续推下去会不会推偏?现在还有纠正的机会,要不要纠正?”
锁旭宏赶紧追溯系统数据源,把所有数据查验、分析一遍。根据系统设计参数再次查验,最终确定系统数据没有问题,系统运行也是稳定的。经过综合比对之后,锁旭宏坚定地回答:“我对测量系统很有信心,不用调整,保持一直推出。”
6月11日凌晨2时,最终接头顶推作业完成。6月11日早上6时,只睡了3个小时的锁旭宏,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同事:“精确的测量结果出来没有?”拿到对接误差小于1厘米的结果,锁旭宏的心头大石终于落下。
这套让锁旭宏无比信任的系统,叫水下双目摄像定位系统,被称为“深海智眼”。以往沉管管节沉放安装,主要依靠北斗系统进行测量。由于长度仅5.1米的最终接头,没有办法架设北斗系统的测量塔。锁旭宏带领的项目测绘团队必须提出新的技术,为在最终接头顶推作业提供数据,指导最终接头安装施工的正确进行。因此,水下双目摄像定位系统应运而生。
“水下双目摄像定位系统的设备和软件系统,像人的眼睛一样,镶嵌在最终接头上。它可实时提供最终接头推出过程中的三维姿态,显示三维可视化的界面,我们可以获知需要推出的几何尺寸。”锁旭宏表示,有“深海智眼”的助力,让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及最终接头实现了毫米级对接。
本报记者 何淼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杨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