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1版:要闻 新闻列表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三
~~~——
~~~——这座“一体两翼”的“T形”人工岛向2024年通车目标迈进了关键一大步
~~~——黄坤明代表省委常委会作报告
~~~——
~~~——
~~~——

 
2023年06 21
癸卯年五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1版 2023年06月21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道出了“两个结合”的运动规律和成果形态,为新时代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和目标。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

  2020年9月,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望向讲堂上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真理本土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的过程。当科学理论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愈发根深叶茂,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

  马克思主义这一肇始自西方的学说自传入之初,便与中华文明产生了共振。

  回望百年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让那些“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而言,缘何发轫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能在东方热土展现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下转05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