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余晓霖 通讯员 康雪涛
漫画/林子晴
●石岐赛龙舟:
同坐一条船,大家一条心
“石岐赛龙舟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在大小比赛中,我们的龙舟队斩获诸多奖项。”讲起省级非遗项目石岐赛龙舟的“威水史”,中山市龙舟协会秘书长卢展业滔滔不绝。
在他的记忆里,赛龙舟在老一辈人眼中是神圣的,每个环节都十分讲究。每年端午前夕,各村村民们在拜祭祈福后便着手“起龙”,将深埋河道淤泥里的龙船“起”出水面。在一系列传统仪式后,大家齐心协力抬起龙舟放入水中,现场鞭炮齐鸣,十分隆重。龙舟队员们擂狮鼓、敲铜锣,合力起桨划出河面,为即将到来的龙舟赛做足准备。待到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万众瞩目、赛龙夺锦的日子了。
前不久,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龙舟邀请赛圆满落幕,每每想起队员们团结一心、加紧训练的场景,卢展业心情依然激动。“龙舟精神就是同坐一条船,大家一条心。”他坦言,自己之所以钟爱赛龙舟,是因为它不仅能让人感受“速度与激情”,还承载着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
随着话题热度上升,有关龙舟队员大多是“包租公”的言论在网上走红。当日报君打趣地问起“龙舟队员里是否有很多‘包租公’”时,卢展业笑答:“一条标准龙舟上有70个人,有部分是房东,更多的是普通打工人,大家因真心热爱才聚到一起。”
●三角镇三人根艇赛:
耐力、体力与合作精神的多重考验
不同于赛龙舟,三角镇的根艇赛以三人为一艇,一人一桨。非遗传承人、三角镇根艇协会会长李健球告诉日报君,三角镇内河涌环绕,以前居民出行、务农都用船艇代步,后逐渐发展出三人根艇赛。
“旧时比赛一般在端午节举行,如今逢农闲时节或喜庆节日都会举办比赛来助兴。”李健球介绍,传统根艇赛事有着一套独特流程,由“龙头”即组织策划者发布赛事公告。比赛当天,村里还会举行“祭龙”等仪式。
三人根艇赛以三角镇的内河涌作为赛道,一般往复总赛程约30公里,最先冲入龙门夺标即为胜利。选手们要在近3个小时的比赛中不停地来回扒艇拼速度,对耐力和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而且,这场“水上马拉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友谊小船”上的三人需彼此信任、相互配合。这样的特点也滋养出了“百折不挠、同心协力、力争上游”的根艇精神。
“比赛时,村里男女老少齐出动,搬凳子、占头位,聚在河涌两岸看百舸争流、水花四溅,给选手呐喊助威。还有好多旅居港澳的乡亲和海外华侨专程回来观赛!”李健球自豪地说。
●民众扒禾桶:
一只桶,一个人,水上竞速妙趣横生
“怎么有人蹲在木桶里划水啊?”这是不少游客第一次看民众扒禾桶时的反应。
禾桶曾是民众地区农户必备的农业生产工具。农闲时,人们坐上禾桶,划行在田间河涌游玩作乐,扒禾桶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一项休闲活动。在禾桶中,选手们采取蹲姿或跪姿,配合身体重心保持平衡,依靠双手中的两块小桨前进,画面妙趣横生。在扒禾桶活动中,新手容易失去平衡、翻桶落水,也有的发力不当、原地打转。而扒禾桶教练卢锦华精神抖擞、动作娴熟,是东掘尾涌上“最靓的仔”。
最近,卢锦华常在炎炎烈日下苦练扒禾桶,皮肤晒得黝黑。在赛场上,他发挥出色的平衡能力,用巧劲带动木桨奋力向前,赢得阵阵喝彩。
“扒禾桶看似简单,可新手一旦掌握不好平衡,很容易变‘落汤鸡’。” 卢锦华大方传授着扒禾桶的小窍门:大腿要靠在禾桶两侧、双脚撑于禾桶后部以固定身体;划水时需以垂直水面的角度下桨划水,增大桨与水的接触面,才能获得更大的推动力。
“最初,扒禾桶没有严格的时间、场地、动作等限制,可谓‘零门槛’,老少皆宜。”卢锦华介绍,为了增添趣味,民众扒禾桶加入了竞技元素,使得扒禾桶的流程和规则愈渐丰富。近年来,依托当地生态旅游业,民众扒禾桶也焕发出新活力,逐步发展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