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陶笛王子”梁子键以音乐为桥梁,帮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兴畅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创作不断出新出彩
~~~——
~~~——​——记中山火炬职院辅导员柳孟良

 
2024年01 22
癸卯年十二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1月22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用红木把故宫的“国宝”复刻出来
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兴畅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创作不断出新出彩
李兴畅在介绍自己的获奖作品《龙凤多宝阁》。
  在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作品大赛中,由中山市太兴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兴畅等人创作的红木雕刻作品《龙凤多宝阁》斩获金奖。日前,这一作品入选2023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文/本报记者 江慎诺 图/本报记者 黄艺杰

  复刻“国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龙凤多宝阁》并非李兴畅原创,它的原作来自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凤呈祥多宝阁》,是慈禧太后用于摆放珍贵珠宝、玉器翡翠、金银首饰的重要“藏宝阁”。“《龙凤多宝阁》是我们原模原样复刻出来的,希望大家不用跑到故宫去看,在我们这儿就能看到这件清式家具经典之作,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把中国红木雕刻文化传承下去,增强文化自信。”李兴畅说。

  《龙凤多宝阁》是一对红木家具,李兴畅将其放置在中山市太兴家具有限公司红木文化馆标识的左右两侧,一边以“龙”为主题,一边以“凤”为主题,不仅款式样子别出心裁,而且雕刻内容极为丰富、栩栩如生。祥云喜鹊图、百鸟朝凤图、竹节立柱、梅兰竹菊、白鹭步芦苇、鸳鸯戏莲叶、马蹄竹林……多种寓意美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其间都得到了彰显。

  “我们一共做了20多套,一套就大概要用6吨大红酸枝。目前就剩这一套了,其余都被客户买走了。”李兴畅表示,除了兴趣所在、传承文化,他雕刻《龙凤多宝阁》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必须要有“镇店之宝”把深厚的雕刻功力展示出来,以更好地赢得客户信任。

  《龙凤多宝阁》是8年前他同120余人分工协作雕刻的,参与创作的人员都起码拥有30年雕刻经验,共花了一年半时间。《龙凤多宝阁》没有采用一颗钉子,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工艺榫卯结构,纯手工制作。

  《龙凤多宝阁》整体从底部到顶部,全部分层次布局,线条美和雕刻美并举,巧妙融合了平雕、圆雕、透雕、挖雕、深雕等各种雕刻技法。李兴畅主要负责雕刻眼睛、脸庞、羽毛等十分精细的部分,其徒弟和员工等人则负责其余部分,“他们做好了我必须检查一遍,不好的部分我会重新雕刻,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尽可能和原版一致,李兴畅都数不清自己在创作期间跑了多少趟北京进行对比。

  深耕红木领域35年,扎实学艺成大师

  1973年,李兴畅出生在大涌镇的一个清贫家庭,家里有三兄弟。初中毕业时,李兴畅顺利考取了中山纪念中学,但由于父亲患病去世,他不得不中断求学之路,到社会谋生,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起初,李兴畅在大涌当地的五金厂打工。辗转多个城市从事红木家具销售工作后,他又回到了大涌,进入一家红木家具厂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一批来自浙江东阳的设计雕刻大师。受其影响李兴畅爱上雕刻,走上红木雕刻学艺之路。入行时,他只有15岁。从浅雕到深雕,从简单的桌腿到较为复杂的花型,勤学好问的李兴畅每一步都不马虎,坚持扎实练好基本功,同时还积极学习工厂管理经验。

  1999年,学有所成、攒足经验后,李兴畅通过向亲友借钱、银行贷款等,在大涌牌坊附近创办了太兴家具,推动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李兴畅仍旧不忘继续提升红木雕刻技艺,“每天起码学五六个小时,晚上也加班学。”李兴畅说,红木雕刻的学习与技艺提升没有终点。即便是现在的他,也依然坚持学习,希望再出更多国家级精品佳作。值得一提的是,李兴畅的另一个作品《松鹤延年》也是2023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2009年,“太兴家具班”在南京林业大学首次开班授课;2011年,李兴畅再次与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签订了博士后工作站点协议。时至今日,李兴畅已培养近50名本硕博人才。“与高校深度合作,是为企业乃至大涌红木家具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发展搭建的有力平台,也有利于把学校理论研究跟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研发,使产品技术含量更高。”李兴畅乐此不疲。

  “保持初心、与时俱进”,是李兴畅这些年来创作不断出新出彩的“法宝”。“传承和弘扬前人的智慧,能够让中国红木文化、传统雕刻技艺经久不衰,也只有学古通今,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李兴畅说。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