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关于沙溪服装产业的调研
~~~——

 
2024年01 22
癸卯年十二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1月22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构建“四型四制”人才发展体系赋能“百千万工程”
  胡凯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兴邦之本和强国之基,因此,中山“百千万工程”的实施首先要求夯实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全面推进强镇兴村目标。

  笔者建议,中山可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的有益做法,推动全链条构建“四型四制”的人才发展体系。具体就是:

  一、创新中山人才工作“产才融合型”的招引机制

  1.搭建“建巢引凤”平台,厚培“固巢养凤”土壤。强化以赛引才、以会吸才,可拟举办若干届中国(中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设置大湾区“双引双招”“中山手造”创意设计、海外高层次人才三个赛台,主动对接产业协会搭建“人才飞地”,形成跨区域联动引才机制。

  2.拓宽中山“引智聚才”渠道。聚焦中山正在大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电、新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正在培育发展中的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正在做强做优的光源照明、板式家具、五金锁具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在积极发展的数字经济等引智聚才。紧扣中山的区域定位、产业发展,找准最佳结合点,构建“以产吸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 的中山人才工作新格局。

  3. 高标准建设中山大型产业集聚区,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园,且为此进行相关的人才需求配套。具体就是探索整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医药产业园、智能家电“四大平台”资源新路径,打造校地合作成果产业功能区,引导园区与大院大所共建产业研究院(中心)。

  4.聚焦中山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可推出总揭榜额一亿元首批三十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调动全社会攻克中山产业领域发展瓶颈技术难题,加快推进中山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5.鼓励支持中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专家服务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拟建成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若干个,推动中山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中山人才工作“多元应用型”的培育机制

  1.深化与华南理工等高校的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于一体的高端人才培育机构——华工中山高级培训中心,累计开班若干期、培训若干人次,以挖潜各行业的领军人才。

  2.深度布局大湾区离岸人才孵化器,推动人才项目在大湾区的孵化并在中山投产。

  3.坚定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人才发展大战略目标定位,多角度推进中山人才项目对接落地。

  4.集聚中山青年人才。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的专项引才、关注培养、管理考核、选拔任用四项机能,定期开展“中山青年人才读书思享会”等活动,引导中山青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贡献才智和实现价值。

  5.邀请产业、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交流经验,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力争自主培育省级以上人才200名,其中国家级人才20名、省级领军人才50名、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20名,推动中山创新型人才培育实现新突破。

  6.加大对省级领军人才和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建立“双创资源库”,及时搜集整理中山人才项目申报入库。

  三、创新中山人才工作“全域赋能型”的服务机制

  1.打造中山人才服务新地标。升级“人才中山”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招引、项目申报、诉求受理等业务“一网通办”。

  2.坚持开门会客、以厅会谋,高标准建设中山集创业孵化、政务服务、学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山复合型主体空间“人才会客厅”,开展中山“企业家沙龙”等活动,精心打造中山人才“首席管家”服务品牌。

  3.畅通中山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即:加快推进中山人才安居工程,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金香山卡”,为其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便利服务,让更多人才在中山放心创业、舒心生活。

  4.搭建中山“桑梓人才”回引站,可以建立在外中山人才信息库。

  5.坚持中山全境人才需求导向,强化中山人才服务终极赋能型保障,让优秀人才扎根中山。

  四、创新中山人才工作“高效协同型”的运行机制

  1.成立市领导任组长的中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建专班对重点任务集中攻坚。

  2.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大会,表彰人才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人才,研究部署一个阶段内的全市人才工作,开创全市“大抓人才、抓大人才”的工作局面。

  3.创新组织模式。拓宽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路径,成立中山人才协会,下设若干个相关特色专业委员会,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山人才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4.强化政策支撑。探索完善“政策找人”机制,发放创业扶持奖励资金。

  5.建立健全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制度体系,将中山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并坚持顶格推进。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