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唐柳青
■3例DBS手术患者已经出院
患者黄伯(化名),今年70岁,患有帕金森病10年,已经发展到中晚期,药物“蜜月期”已过,目前已经出现异动、冻结步态、迟缓、全身僵硬等运动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明显改善,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在神经外科一区科主任李亮明的带领下,林伟标主任团队对黄伯进行详细的检查和严格评估,认为黄伯适合进行“脑起搏器”手术,并于1月25日为他做了手术。术后第二天,黄伯自述好转70%,可以下地活动,术前转身困难、僵硬、迟缓、异动等症状术后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一周黄伯就出院回家。
患者吴伯(化名)今年59岁,患有帕金森6年,多次摔倒,同时存在冻结步态、平衡障碍、行走困难。吴伯告诉林伟标,他明明想往前走,但怎么都迈不开腿,感觉脚被“粘”在地上了。经过详细的检查和严格评估后,吴伯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病DBS手术适应症。1月16日完成手术,术后第二天,吴伯就可以下地走路了,并且手抖的症状不吃药也改善了很多,终于不再感觉脚被“粘”在地上了,走路轻松多了,他期待着能“大步向前”。
患者李伯(化名)今年62岁,患有帕金森病10年,最近两年药物效果不佳。近半年无法行走,需要坐轮椅,更需要家人照顾。李伯通过朋友介绍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中心就诊,他看到林伟标医生第一句话就是:“早知道早点来做手术了”。1月31日,李伯完成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李伯下地走路,终于摆脱了轮椅和拐杖,李伯和家属都非常满意,术后一周出院。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三年前开展DBS手术,至今已经完成10台手术,其中今年1月份就完成了3台手术。“不是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能开展DBS手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副主任医师林伟标表示,术后这三位患者复查CT与术前计划融合,靶点均在理想位置,目前三位患者已经“开机”并第一次程控效果满意,患者运动症状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术前患者及患者家属预期相符合。
■手术可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据介绍,DBS手术即脑起搏器植入术。当这个装置被开启时,电流会通过脑内电极对植入的目标区域发出高频的电刺激,以此来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症状。DBS手术的流程,首先要进行术前评估,确定手术适应症,并对术前和术后护理做出充分的安排。DBS手术在神经外科属于微创手术,患者创伤较小,手术风险也相对较低,可逆,可程控。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率是1.7%。一般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10年就有非运动症状出现。”林伟标表示,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帕金森是内科病,都不知道可以手术治疗。“以前做一个DBS手术全自费要30多万元,很多患者无法负担,所以开展这类手术比较少。现在有中山社保和博爱康报销,患者仅需自费4至6万元。”林伟标表示,目前帕金森病主要临床治疗方式有两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式,约有3-5年的药物“蜜月期”。蜜月期过后,会出现药效减退,药效维持时间短,此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即置入脑起搏器,即DBS手术。
据介绍,DBS手术在神经外科属于微创手术,可大大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并不是每位帕金森病人都适合手术治疗,在进行DBS手术前,患者需要经过医生的详细评估,最好由专业医生来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安全性。DBS手术除了在帕金森患者上应用,目前还在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强迫症、抑郁症、癫痫等疾病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