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2024年07 16
甲辰年六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7月16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第三辑)近日与读者见面
为后世了解中山文艺发展提供史料参考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丛书收录了大量中山珍贵的历史照片。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第三辑)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一、二、三辑合集
  近日,《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第三辑)与读者见面。本辑收录了方成伯、路华、梁翠媛、刘依农四位文艺家,从其生平小传、作品赏析、众家评谈等维度,深刻呈现出他们不俗的艺术风采和社会影响,为后世了解中山文艺发展提供了史料参考。

  文/本报记者 谭桂华 图/广东人民出版社提供

  自2019年起,中山策划出版“中山当代文艺名家”丛书,全面梳理中山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从文学、戏曲、美术、音乐、摄影、民间艺术等方面呈现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的风貌,彰显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了解,《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第一、二辑已分别收录出版余菊庵、余松岩、何廉、何福友、高永、李锡武、陈锦昌、缪文森等文艺名家。

  原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在丛书总序中表示,中山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创作一直都是和戏剧文学、音乐文学创作联系在一起的,即是说相当部分作者都不会独沽一味,或说中山的文学作者基本上都会交错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局面。他认为,在改革开放所缔造的时代、所营造的气候、所创造的条件下,文艺创作者的表达需求提升了,同时人们对文化艺术欣赏的需求也提升了,“两种需要,一供一求,共同作用,激发出一个繁花竞放的今天。”郑集思表示。

  第三辑作品所收录的文艺家延续了创作的多样性,以及勤勉、奉献、拓新等艺术品格,对文艺后辈继往开来,以及中山今天大力实施的文化兴城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和启示意义。

  方成伯:一个纯粹的“平民书画家”

  方成伯生于1938年,中山沙溪镇濠涌村人。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汇聚周边的山山水水,孕育了方人定等岭南画派英才,方成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成长,所获颇多。幼时,他经常出没在村里村外,画小溪,画游鱼,画翠竹,画山野,偶尔也帮村民画人像,大家都叫他“画家仔”。

  进入社会工作后,方成伯长期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组织群众书画展览和开展培训活动。他擅长国画山水、花鸟、指画,书法五体兼能,尤擅篆书、草书,兼擅篆刻、诗联创作。其书画格调高古、浑朴,自成一格。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方成伯卷的编者是方成伯的女儿、中山市文化馆馆长方文。方文说,父亲去世后,家人一直有意整理他的作品。断断续续整理、考证的过程,也是方文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他除了是一位随和的父亲,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文艺家。”

  在方文的印象中,父亲勤勉、纯粹,始终具有很强的好学精神。早年家中经济不宽裕,父亲每日用报纸练笔,保持笔不离手的创作状态。“父亲平时温和少语,创作时却极大胆,且快。”方文说,方成伯作画几乎不打草稿,也少勾边,他喜欢通过墨的流动晕染出景物的自然廓形,“他画风景,层次分明意蕴悠远;画花鸟,雅致灵动格调不俗;就连公鸡都是神态炯炯,根根羽毛都散发着傲然之气。”

  除了书画,方文还整理出若干形态各异的记事簿。随手打开一本,里面有速写,有诗词,也有一些灵感随记。方成伯一直有记录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他口袋里总是纸笔,随时随地从大自然中发现、提取美的东西,而后再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创作。方文认为,父亲能在艺术上不断拓新,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关系。“父亲不钻营人际,亦淡泊名利,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文化艺术事业上,这种纯粹的人格、不懈的追求,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方文说。

  路华:留住一个“老石岐”

  路华是广为中山人熟悉的摄影家。他从事摄影创作近70载,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有生之年便从未放下过,他用镜头见证了中山从一个农业小县城到工业化强市的辉煌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路华初次接触摄影,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经常在镜头中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坚定了保卫祖国、留住美好风景的决心,并与摄影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起,路华先生被调到中山的石岐车站工作,陆续拍了中山的很多地方,岐江桥、烟墩山、孙文西、青云桥……他像一个诗人,把照相机当作笔,用一张张照片,写成一首首诗。

  82岁时,路华出版了《影像中山五十年》,92岁时,他又出版了第二本影集《岁月沉勾》,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建设变迁的历史风貌。

  有评论家说,路华先生的作品填补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像空白,是时代艺术审美的典范。他的摄影是写实的,是一种历史记录,但同时也是浪漫的,饱含着独特的艺术眼光和人文情怀。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路华卷的编者是其儿子路荆,他很欣慰于社会各界对父亲摄影成绩的肯定。路荆认为,纪实摄影可以真实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亦能让后人通过影像了解没有经历过的时空变迁。例如老石岐的沧海桑田,是几代中山人的独有记忆,也是城市发展腾飞的文化基底。在中山大力实施文化兴城战略的今天,香山文化基因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梁翠媛:领先唱响中山“金色大地”

  梁翠媛,音乐教育家、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会员。

  梁翠媛是音乐科班出身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尤其是儿童歌曲,在岭南一骑领先。陈锦昌作词她作曲的《我是沙田民歌手》,借鉴吸收了咸水歌,对民歌的创新进行了成功的尝试。高永作词梁翠媛作曲的《打开咱的收音机》入选了《战地新歌》第三集,在全国各广播电台反复播放。

  除歌曲创作,梁翠媛还在音乐活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她牵头创建了中山合唱团,这个团一直唱到今天,得奖无数,越唱越响。她率先创办钢琴培训中心,推动了中山的群众文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钢琴人才。中山钢琴活动风靡一时,曾被《南方日报》称为“钢琴之乡”。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梁翠媛卷的编者是其丈夫高永。高永曾长期担任县(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在组织工作之余创作不懈,戏剧、歌词、作曲、摄影、粤曲等样样拿得起。郑集思称高永和梁翠媛是中山文化艺术界的“一对双星”闪烁在南粤舞台上。

  近年来,中山稻田飞歌,“金色大地”掀起文旅新气象;民乐嘹亮,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年华。无疑,老一辈音乐人的勤勉付出,为中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依农:笔墨里的“文化兴城”

  刘依农是沙溪云汉村人,岭南书画家,代表作有《湖山烟雨》《郑成功诗意图》等。他1956年创作的山水画《孙中山故居》《石岐市郊》《阜峰文笔》及1981年创作的《三乡温泉写生》,抒发对故乡的深情。其书法作品深具功力,1965年中山新建长江水库,其手笔于堤坝上的“长江水库”4个巨型大字,憾动中山,名扬遐迩。

  业界认为,刘依农的国画作品深得岭南画派渲染之法,气韵生动;用笔功力深厚,线条精练,力透纸背并富才气;构图大胆而巧妙,笔墨雅致,画面甚富诗情。其书法作品,正草、篆、隶各体皆能。

  《中山当代文艺名家》刘依农卷的编者、刘依农之子刘志刚认为,父亲在艺术和事业上是个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在香港开设沙龙艺苑,后返回中山,先后在石岐太平路、孙文西路等地开设红黑美术社和沙龙艺苑,率先将广告美术行业引入中山。同时,为提高书画艺术水平,深入钻研艺术,刘依农注重广泛交流,与同道切磋。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与同道一起创办香山书法研究会。个人的努力和名师的指点,使刘依农先生的书画艺术达到较高境界,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有关家乡风貌的描摹占了相当比例。1980年所画《石岐晚渡》,画境开阔,意蕴悠远,岐江两岸风光跃然纸上。1981年《三乡温泉写生》,诗意描摹罗三妹山的壮阔俊美。刘志刚认为,在“不走回头路”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前,中山已经有了关于罗三妹山的艺术精品,这是当时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今天文化兴城文章大有可为的良好基础。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