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4年09 02
甲辰年七月三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9月02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邓小平现代化观点的重大理论贡献
  庄新岸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起航,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亿万人民,以创新的步伐,不断深化和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现代化观点和实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一、经济现代化观点的重大贡献

  第一,立足经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同时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因此,“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邓小平在深刻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和首要任务,这一论断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的重大理论创新。一切工作和政策的制定都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进步,为我们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第二,立足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改革是激活经济潜力、推动经济体系向更高层次演进的关键动力。它不仅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活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还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引领产业结构向更高端、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问题就在于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是释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三,把握经济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引入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并确保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其次,强化产权保护和完善市场监管,尊重并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确保产权明晰、权益受保护,同时预防和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确保市场秩序的公平与效率,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和投资热情。这些措施为经济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与体制安排,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也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政治现代化观点的重大贡献

  第一,强调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进而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最大优势所在。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了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政策决策的连贯性和国家治理的高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第二,明确政治现代化的根本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政治体制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确立清晰的规则和公正的治理,营造一个稳定且透明的宏观环境,为经济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可预测的政策框架。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持续完善,以及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加强。这些改革举措增强了政治体制的活力和效能,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三,阐释政治现代化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构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基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它在政治层面上要求确保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能够实际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经济层面上,为了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营造一个长期稳定且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一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文化现代化观点的重大贡献

  第一,阐明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进而提出“搞精神文明建设要使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面貌,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二,明晰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指出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大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实践,使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坚守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围绕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展开,确保文化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邓小平深刻指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致力于服务人民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文化发展必须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以此激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核心命题,为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话语基础。邓小平现代化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本质,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为新时代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引领。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C710098)(SZ202002)(SZ202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意识形态空间传播与治理研究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