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香港与中山两地通过深度合作,在经济、交通、民生和创新等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桥时代·走读湾区”采访记者一行走进香港,了解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故事。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 谭华健 高倩荷
采写:见习记者 高倩荷 记者 李鑫
■“香港科创+中山制造”
数字化增添“新动力”
2023年,为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长青热能科技(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青热能”)委托智联方舟实现数字化标杆车间改造目标。截至目前,长青阀门、五金工厂的车间已全面使用智联方舟MES生产管理软件系统,系统从SAP获取生产订单后在线生成生产计划,并自动采集生产数据,做到实时分析生产任务和完成率。
“自从产线上了智联方舟MES系统后,我们车间的工作效率快速提升,车间主任可以通过在线进行排程和派工,通过在线数据就能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而且,产前准备也可做到智能提醒,换单可以提前提醒现场生产做好生产资料清单准备,避免错漏,确保能够按时交货。”长青热能相关负责人对系统使用感到满意,“有效减少了数据收集的错误,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围绕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将在翠亨新区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同时,该创新孵化中心将引进国际化技术与经验对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及数字化人才培育开展探索,为中山乃至大湾区培养数字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人才。
“我们组织数字化专家为中山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系列的‘问诊咨询’,以国际领先的平台视野,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建议和重要意见。”智联方舟董事长余毅恒透露,智联方舟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现场问诊、赴外学习等活动,深入推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助力中山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
“小榄、古镇等镇很多制造业企业客户,通过数字化改造,产能提升达3成。”截至目前,智联方舟走访了粤港澳大湾区100多家企业,已签约数字化实施项目的金额达1000万元以上,累计帮助17家企业完成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服务领域包括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智联方舟初步在中山地区建立了数字化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今年10月,记者采访余毅恒时他提到,香港在科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技术后台建设、项目落地等方面却可以考虑与中山进行融合发展,除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香港研发+中山转化”
创业种子遇上“好土壤”
和余毅恒一样,在中山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
记者走进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中山留创园”),在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内,10余位身着白大褂的青年科研人员正专注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的实验,实验台上的各种精密仪器也在不停地运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科研画卷。这些青年科研人员身处的实验室,正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系博士陈嘉伦在中山创立的生物科技公司——英丽(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丽生物”)。
陈嘉伦是一位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系的博士,主修分子医学,毕业后选择留校工作,专注于中药保健品及化妆品的研究。一个偶然的契机,让陈嘉伦踏上了创业之路。
2018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元创业大赛”中山赛区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奖项。当时,一位在中山工作的同事极力邀请他到中山发展,再加上中山留创园提供的积极政策扶持,让他下定决心跨出创业的第一步。于是,他毅然辞去了高校的工作来到中山,创立了英丽生物,致力于将生物科技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产品。
英丽生物的发展路径是中山推进与香港科创领域跨区域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年的发展,英丽生物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英丽生物目前拥有了中药基原分子鉴定、中药五行概念化妆品配方开发、草药芯片中药大健全产品开发以及SGT快速微生物生长评估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同时,英丽生物还成功开发了聚焦环保、卫生、美容和中草药分子方向的4个品牌、6个产品,展现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山市在推进与香港的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吸引和利用香港的科创人才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
中山市科技局积极谋划出台香港—中山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联合政策包,旨在吸引更多香港的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到中山发展。截至目前,中山已累计引进71个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其中包括274名博士,其中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博士达160人,其中不少科研团队和人才来自香港。这些团队携带先进技术到中山,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培育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创新企业。
据悉,中山市还与多所香港的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中山药创院与香港的科研院所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物联盟,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并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还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
此外,中山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为香港的科研人才提供展示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2024年7月,中山与香港的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吸引了众多来自香港的科研团队,展示他们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还为香港人才在中山落地创业提供了机会。
■政策“组合拳”
港澳青年搭上创业就业“直通车”
“香港与中山一直关系密切,中山的港资企业累计超过5500家。”今年6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苏惠思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发展推广宣讲会上介绍,香港驻粤办大力推动青年发展,由创业、就业、实习、交流,在内地政府和业界的支持下,驻粤办期望更多人积极参与新一期香港特区政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聘用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工作,为青年提供了大湾区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物色人才。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自2021年初首次推出以来,已成功助力逾千名香港青年踏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启香港青年的职场新征程。据悉,今年2月1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2024年度“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启动,并开放全年申请通道,积极回应了广大香港青年对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热切期待。
例如,英丽生物通过“筑巢引凤”,也吸引了更多香港人才来到中山就业。2022年,硕士毕业的郭景亮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加盟了英丽生物。郭景亮认为中山的整个城市环境舒适、交通便利、房租便宜。另外英丽生物所在的园区还提供较为完善的住宿条件,使得通勤和工作都非常便利。
截至目前,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项目积极引进,英丽生物的技术研究团队已经壮大到6人,其中包括5名博士和1名硕士。团队成员均来自香港各大高校。陈嘉伦对未来充满信心:“深中通道通车后,大湾区的交通将更加便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互动、人才流动和学习交流。在中山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创业梦想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近年来,中山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中山市支持港澳居民到中山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10余件,形成政策闭环扶持港澳青年创业。
“中山对来自香港的科创企业扶持、帮助非常大。而且做科创这个板块,需要引进大量人才,都是从上海、北京、大连等全国各地高校招聘。”余毅恒认为,中山人才政策的实施,对人才领域的“水土保育”效果立竿见影,很多科创人才即使转换公司或者平台,也选择留在中山发展。余毅恒感慨道,从办公室租金补贴到人才招聘支持,再到生活上的各种便利,翠亨新区为他们的科创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据记者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建成超40家创业孵化基地及港澳创新创业基地,面向港澳青年全面开放,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350个,累计带动港澳人员就业超400人。未来,中山将紧密牵手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城市,共同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以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礼遇八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