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空间,“工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嘱托广东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2022年,在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中山被赋予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这对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山曾经是珠三角四小虎之一,经济总量多年位列广东前列,但实施“工改”前的十年,中山经济发展停滞甚至下滑。土地要素供给短缺和低效化配置是阻碍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深中通道的顺利开通,中山能否抢抓机遇,承接深圳的优质外溢产业,是中山能否涅槃重生的关键,否则深中通道会成为深中“过道”,高质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对此,2022年初,中山举行“工改”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改革攻坚的号角,大会指出只要是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省的部署要求,有利于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事情,就坚定去闯、去推、去试。2024年10月,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到中山调研时充分肯定中山“工改”工作,指出中山的“工改”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最大限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取得了积极进展,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攻坚克难,中山“工改”蔚然成势。“工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艰难重重。这既体现在客观上“工改”地块属性多元、推进业务环节繁多、完善用地手续时间长、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也体现在主观上各改造相关方意愿难统一等。中山坚定扛起使命,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向着再造一个新中山昂首奋进,创新融资、政策、审批等举措,探索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系统地回应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对土地要素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做好“工改”工作的关键是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善于识变求变应变。中山“敢为人先”,在全省率先推行低效工业用地政策,实现市级“工改”红利的全覆盖,探索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路线。
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工改”不只是拆旧建新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重塑高质量产业空间。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中山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跨镇街布局十大主题产业园区建设。以“工改”后的产业新空间为依托,开展深中两地的联合招商,主动到欧洲、长三角等地“走出去”叩门招商,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坚持以“工改”促升级,推动中山传统企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蝶变升级。
截至2024年8月底,中山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新招引企业993家,腾挪安置企业651家,服务本土企业73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1700亿元。在“工改”带动下,2023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可见,中山“工改”已蔚然成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乘势而上,推动“工改”再突破再升级再创新。2024年10月8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四改”,重塑生产生活生态新空间,其中“工改”是拓展高质量产业空间的关键举措。10月10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调研中山指示要求,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全市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加快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支撑制造业当家。以改革思维突破“工改”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推动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这表示中山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以“工改”为重要抓手,书写中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对此,中山除要进一步整备土地空间,推动十大主题产业园区建设外,更要用足用好现有“工改”后的产业空间优势。
一是依托“工改”后的产业空间优势,促进深中产业一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区域产业合作模式落地,大力招引深圳等地的创新型“头部企业”或“腰部企业”,与本土企业共同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新型产业链生态。
二是依托“工改”后的产业空间优势,助力传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可在十大主题产业园区试点建立传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与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入园上楼”并提供租金、便利营商等方面政策与引导,打造成制造业成本洼地,创造小微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具备的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通过将“工改”与产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升级、水污染治理、“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紧密连接起来,中山产城空间实现了蜕变。在新的阶段,中山将协同推进“四改”工作,并在攻破难关的道路上,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矢志再造一个新中山。
作者供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