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组章)
~~~——
~~~——

 
2024年12 27
甲辰年十一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12月27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张伯的甘蔗情
  ◎林晓玲

  张伯是我的邻居,今年八十五岁,大家都叫他“甘蔗大王”。张伯在他乡下老家种了好多亩甘蔗,是种甘蔗的高手兼专家,吃过他甘蔗的人都对他的甘蔗赞不绝口。张伯种了一辈子的甘蔗,从青涩少年到耄耋之年,他与甘蔗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张伯的甘蔗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挺拔的绿影,它们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宛如一排排忠诚的卫士。张伯总是穿着一件发黄的蓝色工装,头戴一顶宽边草帽,穿梭其间,他的身影与这片甘蔗林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而宁静。那些绿皮的、黑皮的、白皮的甘蔗一坡挨着一坡,一片连着一片,碧波荡漾,浩浩荡荡。这片甘蔗林,就像张伯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张伯的眼神就会变得格外温柔,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看到那些与甘蔗共度的日日夜夜。

  说起张伯的甘蔗情缘,始于他儿时一个简单的梦想。七岁那年,张伯总爱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父亲熟练地耕作、收割,甘蔗的香甜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每当秋末冬初,甘蔗成熟之际,张伯便跟着父亲,穿梭在绿油油的蔗林间,学习如何挑选、砍伐、品尝那甘洌的汁水。从那时起,一个关于甘蔗的梦想,悄然在张伯心中生根发芽。

  岁月如梭,转眼间,张伯已从那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村里的青壮劳力。十五岁那年,他接过父亲的锄头,正式成为了甘蔗田的主人。春日里,他挥汗如雨,翻土、播种;夏日炎炎,他顶着烈日,为甘蔗苗遮阳、浇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伯用勤劳的双手,将汗水洒满了这片土地,他与甘蔗林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他学会了如何细心照料这些“绿色的孩子”,从施肥、除草到灌溉,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他用汗水浇灌这片土地,用爱心呵护每一株甘蔗的成长。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甘蔗田一年比一年茂盛,甘蔗的甜,也一年比一年醇厚。

  每当秋风起,甘蔗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那是张伯心中最甜蜜的味道。每当甘蔗收获季节,张伯便喜上眉梢,总是哼着小调,手持镰刀,小心翼翼地收割着这一年的辛劳与希望。他亲手砍下一根根甘蔗,忙得不可开交,那份纯粹的喜悦与满足,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每当甘蔗成熟,张伯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们来品尝,那场面温馨而热闹,仿佛整个村子都被这份甜蜜所包围。亲朋好友们也帮着张伯斩蔗装蔗,把堆成小山的甘蔗送到糖厂统一开榨,那是张伯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张伯古铜色的脸上,写满甜蜜的快乐。

  那时的糖厂颇为辉煌,不但让农民发家致富,还每年向国家纳税好几百万元。后来,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糖厂相继停产了。随后,甘蔗严重滞销。张伯只好另谋销路。于是,他推着满载甘蔗的手推车,步入喧嚣的菜市场。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伯七十五岁那年,由于长期的劳作,他的腿脚开始有点不听使唤了,身体上的不便,反而让他对甘蔗的热爱更加浓烈。张伯常说:“我虽然人老了,但我的心不老。只要我还能动,我还要继续种甘蔗。”自那以后,张伯拄着拐杖,在儿子的陪同下,继续回乡下种甘蔗。在他的心中,这片甘蔗田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情感的寄托,还有那份对土地深沉的爱与依恋。

  如今,张伯八十五岁了,他已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但他的甘蔗情结却从未改变。这些年,张伯教导他的儿女们种植甘蔗,希望将这份甜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