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小老师教我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代的发展,环境的熏陶,红色教育树立起咱这辈儿人的三观。
小的时候,参加过“三线”建设宣传队后又长期在文化站工作的父亲带我接触了所谓的文艺世界,影响着我的人生。当年他们在排练红色主旋律题材的革命“样板戏”时,我常常在旁边静静地观看,看得久了,自然也就学会了一些段落,所以在他们排练的间隙,也会时不时上去表演一段,供大家娱乐。这些耳濡目染形成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前半生的岁月里,这些记忆滋养着我的生活,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近年趁着空闲,我带着年迈的母亲在周边城市重温这些宝贵的记忆,也算得上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崇敬,接受红色再教育。当这些经典唱段一响起,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竟然可以一字不漏地全文唱和。我惊诧于这红色经典的神奇魅力!当《智取威虎山》一声“天王盖地虎”的接头暗号一出,观众们与杨子荣齐声应答“宝塔镇河妖”时;当《奇袭白虎团》里岗哨口令“欧巴,古伦木”的互答声起,你会惊奇这雕刻到骨子里的红色记忆!当“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万泉河水清又清”熟悉的旋律响起;当《红色娘子军》里洪常青就义,《红灯记》里李玉和、李奶奶牺牲……这一幕幕,让我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里!
这些文化经典的不少桥段,也有它接地气的一面。《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段就写得很现实。李玉和唱:“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李铁梅”的形象,我脑海里出现的是我家大姐的身影。那时候家里贫穷,孩子众多,大的带小的。我大姐几岁就要做饭烧菜,拾柴挑水,帮妈妈带我们,那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就是来源于我们身边鲜活的人物啊。
经典常读常看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读。“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传承赓续红色文化,希望红色的种子能在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