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5年02 10
乙巳年正月十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2月10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以非遗传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何以可为?
  刘倩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同时强调,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积淀了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智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神韵,在形塑民族国家意识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这是非遗及其传承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独特价值。

  树立正确观念,增进民族认同。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习近平专门听取了《格萨(斯)尔》史诗说唱,并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亲切交谈。他强调,“要加大对《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格萨(斯)尔》是一部传唱千年的民族史诗,它饱含了民族历史,承载着民族基因,在以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维系民族根脉的同时,也在代代相传中强化着民族群体的身份认同。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民族史诗是反映民族童年时期的艺术经典,也是反映彼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马克思、恩格斯都曾高度评价《荷马史诗》,并视其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的重要素材。恩格斯认为,《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反映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人们由《伊利亚特》所展示的,“完善的铁器、风箱、手磨、陶工的辘轳、榨油和酿酒,转为手工艺发达的金属加工、货车和战车、用圆木和木板造船、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由设雉堞和炮楼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能够探查到当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成就的社会生产。显然,民族史诗的确反映了民族历史,以此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自然也是一种活态的民族历史书写。此意义上的非遗传承,实质上将是一个经由认知民族历史到增进民族记忆进而达到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

  学者王明珂指出,历史记忆强调的是同一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联系。倘若就此对民族史诗展开意义性探究,类似《格萨(斯)尔》因何传唱千年而具有伟大意义?答案应当是明确的,原因在于民族史诗传承的意义绝不止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延展,而在于以传承活动来达到民族集体记忆与文化传统的代际相传,这是实现民族精神延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价值高度。扩而论之,非遗传承的意义远大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它也是民族情感和价值精神的传递,而这于客观实现着的是,民族群体由历史到现实的对自身身份的确认与认同。

  除史诗外,我们在当下也可以从众多民族节庆仪式中感受到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节日成为官方主推活动,如黄帝祭典、文庙祭祀等,非遗作为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功能实际上得到了不断强化。鉴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我们不难理解,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战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所“能且将”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彰显民族精神,凝聚文化认同。民族文化是一种植根于历史深处的精神性力量,它以情感为纽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民族的存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与一般性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非物质性”的精神特质,从而在“彰显民族精神,凝聚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直接的作用。

  非遗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无论是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粤剧等),还是传统工艺技能(如木雕、泥塑、织锦等),都体现了人的智慧思想,是以人为群体的主体经由对客观世界的洞察思考后所形成的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凸显,也是主体的价值创造,是民族的精神根基,也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个民族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譬如传统音乐中既有婉转的疍家咸水歌,辽远的陕北信天游,又有自由细腻的侗族大歌和热情似火的维吾尔族《十二卡姆》,虽地域风格鲜明,但内在精神一致,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内在气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由各民族文化内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少数民族史诗为例,《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分别来自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三个不同民族,虽有不同形式的英雄主义表征,但讲述都是英雄保卫家园的故事。说唱艺人通过饱含深情的演绎,传递出民族英雄们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使人们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一“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传统代代相传,贯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更是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巩固。

  传承核心价值,增强国家认同。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这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的新发现及意义为题组织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从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角度强调,考古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这是从政治高度对文化保护传承价值的充分肯定,也为深入理解非遗传承的家国意义及其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承载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结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历经艰辛所确立的理想与信念的延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历代中国人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梦与国家梦,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每个中国人所崇尚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境界。千百年来,非遗传承见证着中国人,从每一个到每一代,对“国富民安”这一朴素愿望的不懈追求,不久前成功申遗的中国传统春节即是例证。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包含着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一系列节庆活动,家人打扫屋子,贴对联、挂年画,家族祭天地、拜祖先,社群办庙会、演社火,在这一系列有关春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家国”。正如专家在申遗文本中强调的,“春节”为中国人构建了深厚的文化认同与历史延续感。这一世代传承的社会习俗,展现的是中国人对道德规范的执着追求、对家国的深沉情感,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思想智慧。传承至今,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从单纯的物理时间转化为内蕴深意的文化时间,成为带有鲜明“家和”“团圆”意义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随着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节日并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其文化效用必将愈加显著、深远。

  可见,以非遗传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行且必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传承人的迁移与流动极易引发传承环境变化、文化认同感弱化甚至传承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这对非遗的原有稳定传承构成现实挑战。就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打造城市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成为当前加强非遗传承必要且务实的工作。这是因为,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空间”,城市社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互动与身份建构的关键场域。

  从城市社区空间论的视角看,互嵌式社区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生产”——通过物理空间的合理规划与精神空间的共享共建,促进不同民族群体在居住、文化、经济等层面的深度互动。这种空间重构不仅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流动带来的文化断裂问题,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载体。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打造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其重要举措,需要聚焦两大维度:其一,在物质空间层面,通过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非遗工坊、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共居、共学、共事的物理载体,缓解因人口流动导致的传承环境异化问题;其二,在社会关系层面,依托社区公共活动,如非遗技艺传习、多民族节庆联欢等,构建“交往—交流—交融”的梯度性互动机制。例如,中山小榄镇通过打造“雅致菊城”的城市形象,将小榄菊花会、粤曲、粤剧等非遗项目同毽球、棒垒球等地方特色资源嵌入社区公共空间,定期举办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使社区成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民族情感联结”的双重枢纽,这也恰好印证了互嵌式社区作为“文化容器”的功能——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同时,通过共享的文化传承实践来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认知。

  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山“英才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项目号:24JDSZK07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GD23XXY2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