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付陈陈 采写/本报记者 付陈陈 江慎诺 王帆 柯颂
建立跨区域产学研联合体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
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现代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在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圣诺医药CEO潘洪辉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系统阐释了科技创新如何为产业注入动能,推动中山深度融入大湾区健康产业生态圈。
近年来,全市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规模从2018年的800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1200亿元,年均增速超10%,火炬高新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核心载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从医药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生态。以康方生物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新药在疗效上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的标杆案例,中山范恩柯尔生物科技公司也在肿瘤免疫及核药领域快速实现创新药物的临床转化。
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印证了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中山应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潘洪辉看来,可进一步优化中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提高资助标准,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展开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快建设中山CDMO平台等高水平载体,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今年两会,潘洪辉还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山与港澳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呼吁建立跨区域产学研联合体,推动中山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港澳基础研究+中山临床试验+湾区市场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湾区样本”。
市政协委员、喜舍医疗中心董事欧淑仪也十分关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的相关话题。她所带来的提案中,关于“进一步优化与改良现有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提高并放宽申请企业的资助标准,优先资助与本地院校展开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的相关建议,与潘洪辉的观点不谋而合,对于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她建议在现有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指标基础上,新增“院校资源整合度”“技术转化周期”等核心指标,将产学研合作深度纳入评分体系,权重占比不低于30%。同时,参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经验,对产学研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载体,给予3年运营经费支持。她还建议,运用大数据构建项目评估模型,自动生成技术可行性、产学研匹配度等分析报告,评审效率将提升50%以上。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形成“产业+人才”良性互补循环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培养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对于提升中山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建议,其中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才发展、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校企合作等多项具体措施。
在市政协委员李嘉声看来,中山可逐步构建“产业吸引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到“智造强市”的跨越。
李嘉声在调研中了解到,坚持“制造业当家”的中山,正奋力建设创新之城,因此中山对人才的渴求更甚以往。他认为,中山应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创造高附加值岗位,打造“人才需求高地”,吸引技术研发、管理类人才近悦远来。同时,对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精准激励,比如对领军科学家、企业家等顶尖人才提供“一事一议”资金支持、住房保障,还可以扩大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供给,创新试点“先租后买”模式。
李嘉声建议,中山还应当鼓励企业设立“人才伯乐奖”,对成功推荐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奖励,并推行“政府+猎头”模式,定向猎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于引进的人才,中山可以建立健全动态评估优化政策,建立人才发展指数,每年评估政策效果,灵活调整补贴标准、产业方向。
市政协委员惠琴则聚焦小切口,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人才培育,带来了“关于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建议”。在惠琴看来,中山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庞大,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技能人才却较为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
“中山可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根据本地食品产业特色,增加特色课程和实践项目,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确保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熟练掌握各类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操作。”惠琴还建议,中山应通过建立科学的职业晋升体系、提高薪酬待遇和奖励水平来完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以此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为筑牢中山食品安全防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议中小学增设人工智能课程 “科技教育”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资源,不仅深刻影响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和人类生活方式,也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市政协委员、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李升平就此带来了《关于在中山市中小学校本课程中设置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议》。
在李升平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大模型应用等已渗透至教育、医疗、制造等领域,培养青少年AI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他建议说,中山市可构建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比如在小学阶段以感知体验为主,通过AI科普活动、编程游戏激发兴趣,培养数字意识;在初中阶段侧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引入Python编程、机器学习入门,结合跨学科项目(如智能家居设计)强化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可深化前沿技术学习(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开展课题研究或竞赛项目,对接高校及企业资源,进一步培养。
“课程形式方面,可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课后服务可增设AI社团、创客空间,鼓励产学研合作。”他还建议,中山市可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与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AI教育”栏目,引入优质课程案例,开发具有中山特色校本教材;可建立市级AI教育资源库,推动城乡学校共享虚拟实验室、在线编程工具等数字化资源;可分批建设“中山市中小学AI创新实验室”等,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