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一次又一次被中山摆在引领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因为中山深知,唯有以人才先行一步,才能争得发展步步领先。眼下,中山正牢牢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强基之要”,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创新之城,致力将中山打造成为“人才重地”。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服务人才,竭尽所能——这是近年来,中山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道路的生动实践。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爱才惜才,中山千方百计创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新优势,以“人才密度”塑造“创新浓度”,呈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
本报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林葳
向全球发出“招贤令” 广邀天下英才前来创新就业
3月16日全省招聘会上,清北博士只用了3个小时就向中山投下发展“信心票”,“中山速度”彰显出“中山引力”。
这是一场席卷广东乃至全国的“抢才大战”,中山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不仅有清北博士“Boss直聘”现场签约,更有德国海归跨越重洋奔着中山企业来。单场招聘会收获2100份“青睐”。这种“顶配人才”与“顶格产业”的精准耦合,正是中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层逻辑。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中山面向全球发出“招贤令”。目前,中山77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小巨人”企业以及众多优质企业纷纷拓岗扩招,不仅汇集市场化岗位15万个,首期还释放出2.3万个高质量岗位的“人才接口”,其中不乏年薪百万的岗位,广邀英才来相会。
在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中山以快制胜。今年,中山率先在全省发出春节后首趟前往北京的“引才专列”,实现对接人才数量、才企速配、学子到中山发展意愿均超预期。除了国内重点高校,中山还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招引港澳青年人才和海外学子,赴澳门等城市举办引才招聘活动。
一批批人才带项目、带智慧,跨越千山万水而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力。2012年3月,四位海归博士在中山创立康方生物。短短几年,康方生物完成了香港主板上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的创新药企,并带来了一群“康方”,形成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推动中山成为“湾区药谷”。
“我在中山实现了梦想!”广东神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辉在多个场合直言。该企业脑机接口研发生产中心在2024年落地翠亨新区。在郑辉看来,时间是初创企业最宝贵的东西,“以前原料寄到北京需要两三天时间,现在我下楼开个车就可以直达工厂,并且零部件可在中山范围内基本配齐,这让我们的生产研发大大提速。”落户中山一年多,该中心已经建成两条生产线,年产能超30万台,预计今年产值突破一个亿。
人才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他们一同搭乘着名为“中山”的列车,驶向发展的春天。
给予人才广阔舞台 构筑重才育才金凤巢
秉持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理念,中山拿出最高礼遇,尊重人才、褒奖人才,不仅构建起“1+1+5+N”人才服务体系,拓展全市N个镇街人才服务中心,出台“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等政策,更是拿出50亿元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发布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招贤令,建成完善的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体系,注册成立10亿元人才双创基金,建成全省首个地级市人才公园,与深圳合作共建高端人才社区,连续十年举办“中山人才节”,评定“特聘人才”超400人,为人才落地中山提供最优的产业配套和服务支撑,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系统。
从2004年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率先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到如今,中山不仅高标准建设和打造了中山留创园科技产业园、中山国际人才岛、约40家创业孵化基地和港澳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还引进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中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活力源泉。
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天花板”,中山作出了更多努力。中山通过积极推动“新八级工”制度实施、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向上争取职称自主评审等措施,贯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并发挥薪酬大数据的服务作用,及时分析产业及市场发展动态,发布分职业(工种)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企业合理提高人才工资待遇,真正实现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山成功争取省人社厅下放新能源、生物医药行业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以及工程系列机电专业等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一方面让技能认证成为连接岗位需求与个人成长的“转换器”,另一方面也不断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人才流量”,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托起产业发展新高地。
据统计,2024年,中山新能源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幅14.2%,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同比增幅13.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幅21.1%,智能家电产业同比增幅9.4%。
全链条服务人才 营造爱才惜才生态圈
中山始终聚焦人才最关心、最关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创新思路,优化人才服务方式,加快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
“安居”与“乐业”密不可分。中山明确提出市镇两级将在5年内筹建5000套人才房。其中,市级将推出800套“拎包入住”人才房,加强保障人才住房需求。如今,中山已推出市级人才房超500套。同时,中山大力建设青年人才驿站,满足应届毕业生入住需求,并完善人才在中山购买首套自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优待政策,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上浮5倍的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
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中山配套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对人才子女入学实行全面保障。一方面拓宽人才优待对象范围至优秀企业家人才、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人才、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由市镇两级分别给予优待。另一方面扩大可供人才选择的学校范围,高层次人才子女择校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学校。
数读
截至2月20日,中山新流入就业人员超32万人,人口流入增幅排名全省第三;
中山在《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中位列全国第23名;
2024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89.2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6.73%,全市技能人才总量、高技能人才占比珠三角地级市排名前列。全市技师以上新增人数创历史新高,较2023年、2022年分别增长49%、109%;
中山可评价企业技能等级工种达270个,全新开发112项企业技能评价规范,填补48个国家职业标准空白,推动355家备案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10.29万人次通过企业内部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203家企业获得高技能人才评价补贴6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