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腾空间:
破旧立新激活产业新动能
“三年前,这里还是低矮破旧的锌铁棚厂房,如今已变成现代化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变化翻天覆地!”列席中山两会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澳大利亚西澳广东同乡会暨总商会会长蔡嘉毅在参观横栏镇的裕祥工业园改造后感慨道。
虽长期在澳大利亚生活与工作,但每次回到故乡中山,蔡嘉毅都会到中山各镇街走一走,感受故乡发生的变化。他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三年来,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集。”蔡嘉毅表示,中山市的“工改”破局有方,创新了政策整合零散土地,产值翻倍却用地减半,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中山市政协香港组委员、香港中山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阮建周认为“工改”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中山创新推出‘联合改造’‘代建厂房’等模式,帮助港澳中小企业低成本入驻高标准产业园区。”他举例说,小榄镇永宁社区“工改”项目专门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吸引30多个港澳项目落户,成为湾区青年创业的热土,令人瞩目。
中山市政协常委、中山市台联会副会长钟海燕对中山的“工改”行动尤为赞赏,她表示,“工改”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这对优化城乡结构,推进“百千万工程”起到一个很好推动作用。“借着‘工改’,中山进行了产业集群的提升。为优质的企业筑巢,才能引来更多的金凤凰。”钟海燕表示。
■治水优生态:
水清岸绿打造宜居环境
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澳门中山东升同乡会理事长冯家兴回忆起儿时在河畔玩耍的情景,对中山的治水成效赞不绝口。三年来,中山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完成河涌整治超100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000多公里,全市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30%提升至82%,岐江河、茅洲河等重点河涌重现水清岸绿。
蔡嘉毅也表示,虽然身在海外,但一直关注家乡发展:“每次回来都能感受到中山环境的变化。治水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了海内外乡亲的归属感。”蔡嘉毅表示,中山这几年在治水方面开创出了一条廉洁治水、高质量治水和高效治水的新方向,包括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升到96%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现在的沙溪狮滘河两岸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跑步、骑行的人络绎不绝,还有年轻人在这里直播,滨水空间的活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阮建周说。
■港澳视角:
进一步借鉴成功经验 助推湾区融合
这四位市政协委员和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山“工改”治水的成功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和生态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蔡嘉毅建议中山设立“工改治水国际顾问团”,进一步将华侨资源转化为转型加速度,把治水做得更深入更彻底。
“中山在智慧水务、河涌生态修复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做法,可以与香港的环保科技结合,共同探索大湾区水环境治理新模式。”阮建周表示。
钟海燕特别希望港澳台青年在中山寻求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她表示,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她建议中山打造更多面向港澳青年的创业孵化平台,并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吸引更多港澳台人才在水美山绿的中山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柯颂 刘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