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2025中山两会 新闻列表
~~~——
~~~——

 
2025年03 28
乙巳年二月廿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5年03月28日 2025中山两会 扩展 收缩 默认

如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代表委员献策——
让乡村人才“留得住” 助土地资源“活起来”
横栏镇六沙村升级改造村史馆,让村民在“家门口”能读到村历史,也吸引中小学生、游客前来研学参观。(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文化赋能、乡村人才、土地资源盘活以及政策创新等领域建言献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统筹/记者 闫莹莹

  采写/记者 高倩荷 江慎诺 闫莹莹 黄靖怡 李颖奇

  文化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在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方面,民进中山市委会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功能 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建议》。作为提案牵头人,市政协常委李彪表示,除了要整治好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各项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并引进专业人才以外,更要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

  民进中山市委会建议,首先要建设好场地设施,并逐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培育特色导师、设计特色课程、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完备考核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其次,依据传统村落特点创新“立体村落+特色教育”模式,将文化遗产内容课程化、立体化,开展多样文化教育活动,建立乡村文化体验文化教育基地,同时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宽“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路径,打造“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产业,开发教育主题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最后,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利用数字化技术创建“实地教学+线上研学”平台,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及独立App,实现文化教育功能数字化、信息化,开展线上研学活动。

  市政协常委蔡先全在提案中表示,“我市环五桂山地区大致涉及13个镇街,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涵盖了全市‘百千万工程’4个省级典型村。为借鉴环‘两山’引领区建设经验,加快环五桂山生态旅游示范带建设。”他建言,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实现错位发展与差异化经营;通过实施精准补贴,提升基础设施,尝试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等方式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提升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慢行通道、环五桂山最美旅游公路,优化交通布局,构建“彩色香山径”旅游综合体;以发展体验式旅游项目、“体育+”旅游、特色旅游等方式深化农文旅体融合,创新宣传推广方式。

  市人大代表、沙溪镇上上签餐厅经理冯嘉锐表示,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中山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中山乡村文旅业态注入新活力,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带动了乡村咖啡、美食店和民宿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他建议,可以进一步发挥“百千万工程”平台载体和流量入口作用,通过“农业+美食+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培育市级美食集聚区,开发特色美食旅游路线,将中山石岐乳鸽、中山脆肉鲩等名优食材推向全国乃至全球,提升中山美食品牌影响力。

  破解乡村人才

  “引留育用”难题

  市政协委员陈剑雄提交了《更加重视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力促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提案,针对基层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依然突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他建言,对任职达到一定年限且对乡村振兴有突出贡献的、德才兼备的、群众认可度高的村社两委干部,尤其是村社书记主任类“头雁型”干部,研究实施通过合法合规程序,给予类似事业编干部身份认定和经济待遇保障,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才待遇留人才;结合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修改完善《“百千万人才”赋能“百千万工程”芳草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实施效果,重点吸引并留住青年人才,切实提升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增强其事业心和归属感;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施精准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注重引入和培养擅长互联网运营和新媒体推广的新型人才;‌促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为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共赢发展。

  “降门槛、强保障”

  支持基层农村发展

  市人大代表、阜沙镇阜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兆章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代言。

  周兆章指出,阜沙作为北部镇街的农村一线,是典型的村集体收入在300万元以下的村居。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增加村集体收入是当务之急。他提到,借助“百千万工程”的分工,对现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落实是关键。然而,在落实过程中,资金方面遇到了瓶颈。

  在用地指标方面,周兆章希望市政府能够给予关注和支持。他建言,对于集体收入较低的村镇,在乡村振兴工业用地的门槛上适当降低,同时简化办理程序。这样村镇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集体经济。

  周兆章还希望镇政府能在发展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他提出,能否简化报建手续、在银行融资方面给予贴息,以及在建设工改面积上给予一定的补贴。他认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经济落后的村实现更好的发展。

  此外,周兆章强调了优化农村农房建设报建程序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农村很多村民认为报建程序繁琐且耗时长,导致一些村民出现未批先建的情况。他建议市政府统筹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平台,加快审批手续,让村民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建手续,确保建房的合法性。

  土地资源盘活

  与政策创新

  两会期间,民进中山市委会还提交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建议》。提案牵头人、市政协委员杨国明表示,土地整治模式要从“单独行动”变为多元主体活动,建议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完善金融支持、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提案指出,加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配套政策研究,强化土地规划、乡镇建设、农村管理、产业招商、生态保护、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政策集成;精准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各利益主体的具体诉求和关切点,完善利益平衡机制;除了学习佛山“三券”制度等经验,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化参与机制。此外,还可以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家库,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并组建市级支撑服务团队,开展“送训下乡”“送技下乡”活动。

  市政协委员陈恒才提到,希望通过强化规划统筹,重塑土地空间。“要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让‘寸土’生‘寸金’,需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提升土地运营能力。”他建言,探索建立“集体资源+村民资产+社会资本+国有资本”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以强村公司为载体,组建集体土地整治中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农村面貌,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村集体专业运营能力,同时引入金融活水,激活土地价值。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