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护四步法
初起捂汗有讲究:孩子受凉后出现恶寒、无汗时,可通过盖厚被助其发汗,保持持续出汗2小时。若1小时未出汗,可喂食热粥补充津液(如生姜葱白粥)。
关键提示:夜间发热可让孩子安睡,多数体温会在凌晨2-4点自然下降。
手脚温度是“安全警报”。手脚温暖:体表热能充足,即使体温达40℃也不必惊慌。手脚冰凉:立即搓热或用热水袋外敷,5分钟未缓解可服半剂量布洛芬。
物理降温三大禁忌,禁用退热贴、酒精擦浴、冰敷等强制降温手段,避免“寒上加寒”。替代方案:对抗拒盖被的患儿,可用45℃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
■家长常犯的误区
雷伟说,不少家长对儿童外感发热,在应对上存在着误区。如:过度补水致呕吐,强迫进食损脾胃,中途换衣阻排邪,忽视鼻血预警信号,惊厥时错误干预。
针对高热惊厥,雷伟说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坦处侧卧,解开领口腰带。使用纱布包裹的勺子轻垫臼齿处,切忌暴力撬牙。记录抽搐时间,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立即送医。
■愈后调养防复发
数据显示,滥用抗生素患儿30%遗留咳嗽、鼻炎等问题,同时造成免疫力下降,更加容易感冒。雷伟建议:退烧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室内安静游戏为主。逐步恢复饮食,从米汤过渡到软面条、蒸蔬菜。每天晨起搓热大椎穴(颈后隆起骨下方),提升卫气。
“38.5℃不是用药金标准!”雷伟强调,外感发热病程通常2-3天,只要精神尚可、手脚温暖,家长应保持观察而非急于用药。
雷伟特别提醒,以上方法适用于明确受凉史的普通外感发热,其他类型发热需及时就医。蔡伟强 陈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