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柯颂
5月中旬的岭南大地蒸腾着湿热的气息,位于横栏镇的中山市多美化工有限公司新工业园内,瑞士进口的PSG全自动软管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5支的速度生产着牙膏管,机械臂精准地将管子送入质检区。
董事长杨志泉站在世界地图前,指尖划过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标记:“2025年外贸产值目标增长45%-50%,这个在年初看似激进的数字,如今已成为生产线昼夜运转的注脚。”
这家从乡镇小厂成长为“全球日化智造标杆”的企业,正用“硬核密码”,为中国制造业“出海”书写教科书式样本。
■“研发前置”,叩开国际市场的“技术护照”
在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高级研发工程师林工正将一支口腔护理液滴入培养皿,荧光显微镜下,益生菌菌群在液体中舒展分散。“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1023个口腔护理配方,加上洗护、家居清洁产品,储备配方超过1500种。”他的身后,超百台实验检测仪器正在进行膏体稳定性、微生物检测等百余项实验——这些数据,正是多美叩开国际市场的“技术护照”。
36年专注口腔护理领域,多美走出一条“研发前置”的独特路径:1989年生产中国首支含双氟牙膏,2000年组建行业首个企业级研发中心,2015年起每年将5%以上营收投入研发,2024年研发费用达1200万元。如今,由“牙膏泰斗”关存刚领衔的50人研发团队,不仅能7天内完成从配方设计到小样测试的全流程,更掌握生物发酵、植物提取等前沿技术。韩国2080亚太区采购负责人曾惊叹:“他们的配方库,比我们自己的研发中心还要丰富。”
这种技术积淀在新工业园得到具象化呈现:德国IWK全自动灌装线实现“智能化生产”,瑞士PSG设备将软管成型误差控制在0.01毫米,制药级净水系统让漱口水杂质率低于0.001%。“去年帮澳洲客户开发竹炭牙膏,我们用3种微米级摩擦剂复配方案,既保证清洁力又不损伤牙釉质,样品一次通过国际认证。”杨志泉翻开专利证书,30余项发明设计专利中,90%与口腔护理核心技术相关。
■“100-1=0”,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十万级GMP洁净车间,质检员小李正用放大镜检查一支牙膏的封口:“哪怕0.5毫米的褶皱,整批产品都会被拦截。”墙上“100-1=0”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套被多美奉为圭臬的品质法则,源自2018年韩国爱敬的一次严苛验厂——对方派来10人团队,连续抽检3000支产品,记录200余个数据点,最终被“原料溯源系统”征服:膏体的碳酸钙含量、薄荷脑纯度,甚至包装软管的铝膜产地,都能通过二维码精准追溯。
这种“偏执”让多美成为行业品质标杆:通过美国FDA、欧盟GMPC等6大国际认证,产品合格率控制在99.99%。2023年,为日本儿童牙膏客户研发防吞咽配方,研发团队连续87天调整12次配方,解决了氟化物的衰减速度和氟含量的有效保存量。“国际客户愿意为品质溢价,我们出口菲律宾的牙膏单价,比同行平均水平高8%,但复购率达85%。”总经理李仕洪指着实时更新的订单系统,韩国2080今年已追加3次订单,占其全球产能的1/3。
■“一键切换”,“中国智造”有了新定义
在智能中控室,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21条生产线的运行数据,订单交付周期、设备OEE(综合效率)、能耗指标等参数一目了然。
更关键的是柔性生产体系的构建。多美为100余家品牌提供服务,既有韩国2080的千万级大单,也有新兴品牌的万支小单,21条生产线中9条支持“一键切换”,可在2小时内完成二氧化硅型与碳酸钙牙膏的转换。2024年俄罗斯客户突发加急订单,要求20天交付含益生菌的定制牙膏,研发团队从配方库调取储备方案,7天完成测试,15天量产发货,创下行业纪录。
“我们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了PLM、MES、WMS系统,客户下单即能看到生产进度,这种透明度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杨志泉点开手机里的客户留言,澳洲AIM公司刚发来新订单:“你们让中国智造的速度有了新定义。”
■“技术+成本”,极致性价比的“规模经济”
在成品仓库,AGV机器人正将贴有“澳洲AIM定制款”标签的牙膏箱存入智能货架。杨志泉拿起一支牙膏拆解成本:“同等品质下,我们的价格比澳洲本土工厂低20%,比欧美企业低30%。”
这种优势并非来自低价竞争,而是65亩新工业园带来的规模效应:达产后牙膏年产能6亿支,单位能耗下降15%,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我们算的是‘价值总账’。”杨志泉举例,为韩国2080优化牙膏管设计,通过定制模具和工艺改良,对方直接追加500万美元订单;为菲律宾FRESH开发的天然植物口喷,凭借自主研发的草本提取技术,在降低10%原料成本的同时,抑菌率提升至99.9%。这种“技术+成本”双驱动模式,让多美在菲律宾市场占有率突破25%,成为多家知名口腔护理品牌的“隐形工厂”。
当被问及行业借鉴意义,杨志泉总结出三条可复制经验:一是专注成就专业:36年不盲目多元化,在口腔护理领域做到“配方最齐、工艺最全、品质最优”,用专业度建立国际信任;二是智造决胜未来:智能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必需”,1.5亿元设备投入换来了200%的产能提升和品质升级;三是构建价值共同体:从单纯代工走向“技术+服务”双输出,帮客户解决从研发生产和供应的全链条问题,让合作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
从1989年的乡镇小厂到2025年的“全球日化智造基地”,多美化工的逆袭之路印证着一个真理: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个生产环节,用科技筑牢品质基石,以创新破解增长密码,才能让“中国质造”在国际市场乘风破浪。正如杨志泉所言:“当我们把每个小数点后的精度都做到极致,世界自然会看见中国制造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