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冲口村村史馆内看到,一张张老照片、一串串文字,如同一个个“时光宝盒”,不仅反映出乡村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更能够让村民和游客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冲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赐明透露,村史馆建在梁氏大宗祠里。这个祠堂于2010年10月成功重建。“时间久了,墙壁开始发霉破损。最近,街道安排了农房风貌提升项目,由专业公司帮忙修复宗祠,让墙壁恢复如新。”梁赐明说。
“我们村从去年开始打造‘冲口作家村’,安排专业人员撰写村史,同时加快了村史馆的改造进度。”梁赐明透露,大概花费半年时间,在今年1月底完成了村史馆的建设。
在华照村,由梁氏季安祖祠改造建成的麻子乡农会文化展馆也是今年1月初对外开放。整个文化展馆占地面积520平方米,设有农会馆、村史馆和名人堂三大区域。华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建章透露,展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实物等,详细记录麻子乡农会的创建过程和华照村传统民俗活动舞木龙等内容,为讲好乡愁故事、弘扬红色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翠亨村方志馆也于去年12月底正式开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数字化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翠亨村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和风土人情。“这些珍贵的展品和生动的历史再现,不仅是对翠亨村历史的最好诠释,更是对这片红色故土深厚情感的深刻缅怀。”翠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甘国威表示。
“麻子乡农会文化展馆镌刻红色印记,翠亨方志馆述说伟人故里风华,冲口村史馆守住记忆留住乡愁。”南朗街道宣传和教体文旅办公室主任李惠兴表示,近年来,南朗街道紧扣乡村文化振兴主线,以“深挖文脉—建强阵地—活化传承”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文化赋魂、阵地赋形、活动赋能”的特色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助推“百千万工程”纵深发展。
记者了解到,南朗街道还充分发挥展馆的载体作用,鼓励村(居)民自发梳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编写完善村史、村志、族谱。其中,以榄边村为代表,自2022年启动“共享记忆工程”,选取33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村民开展口述历史拍摄记录祖辈故事,深度访谈乡绅、耆英,随机走访其他村民,建立图档、声像数据库,形成《中山市南朗街道榄边村口述史料汇编》。一页页村志、一张张老照片,让沉睡的乡土记忆重焕新生。
本报记者 何腾江 通讯员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