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融媒 新闻列表
~~~——有关部门:已约谈施工单位,要求加快施工进度
~~~——
~~~——
~~~——

 
2025年05 18
乙巳年四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5年05月18日 融媒 扩展 收缩 默认

你被鉴定为“嘬老族”了吗?
  主持人:陈家浩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你知道“嘬老族”吗?这是年轻人自创的一个说法,特指并非完全依赖父母,但也不能彻底脱离家庭的经济托底的人群。

  本周,南方周末在新浪微博发起#嘬老族算不算新型啃老#的话题,在评论区,网友们各执一词:一派认为大学一毕业就进入社会,有时候真需要“撮”两口缓冲一下。此外,“嘬老”也是家庭和睦的一种体现,父母开心、子女也开心,算是一种双赢;另一派则提出,刚出社会时“嘬老”无可厚非,但到了一定岁数还在“嘬”,更应该反思自己。

  “嘬老”是新型“啃老”吗?“嘬老族”和“啃老族”的边界在哪里?今天,让我们和AI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嘬老族”和“啃老族”有什么不同?

  ●答:“嘬老族”与“啃老族”,分别像“奶茶式依赖”和“长期饭票”。

  从经济依赖度看:“嘬老族”像嘬奶茶珍珠一样“小酌一口”,偶尔蹭饭、要点零花钱,自己虽有工作,但受房价、物价拖累,属于“阶段性帮扶”;而“啃老族”则无业躺平或靠父母退休金生活,甚至让父母替自己找工作,依赖程度深到像“吸血”,比如40岁仍在家啃老。

  从主观态度看:“嘬老族”努力谋生但无奈向现实低头,常愧疚自嘲:“毕业以为能反哺,结果还得啃”,而父母也往往会主动投喂;但“啃老族”则主动摆烂,逃避责任,比如“找不到满意工作就躺平”“全职备考十年”等。

  从家庭关系看:“嘬老族”蹭完钱帮爸妈洗碗、陪爸妈散步,逢年过节发红包,像“亲情银行”有借有还;而“啃老族”是单方面榨取,父母被迫打工养家,退休金还得贴给子女和孙辈。

  从社会评价看:对“嘬老族”的舆论宽容,认为是高房价下的无奈选择,但需警惕从“嘬”变成“啃”;“啃老族”则普遍被批“没担当”,相关新闻常引起公愤。

  总而言之,“嘬老”是“爸妈再爱我一次”,“啃老”是“爸妈养我到永远”。

  ◎问:为什么会出现“嘬老族”

  ●答: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社会结构性矛盾

  经济困境:一线城市房租占收入50%以上,部分年轻人被迫“蹭住”父母家;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低薪岗位难以覆盖独立生活成本。

  代际资源转移:独生子女家庭资源集中,父母主动“供养”成习惯(如掏空积蓄帮子女买房),变相鼓励依赖。

  教育脱节:应试教育缺乏生存技能培养,部分年轻人脱离社会后选择退回家庭舒适区。

  ■心理与文化因素

  逃避“成年焦虑”:社会对“30岁成功”的渲染加剧压力,部分人用“摆烂”对抗焦虑。

  家庭庇护文化:传统观念中“父母无私付出”被极端化,子女视索取为理所当然。

  ■争议与反思

  批评声音:“嘬老”被批为“新型不孝”,消耗父母养老资源,加剧代际矛盾(如父母退休后仍需打工补贴子女)。

  辩护观点:部分年轻人指出,低薪、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无法支撑基本生活,“嘬老”是无奈选择(如“月薪5000,租房3000,不如住家里”)。

  ■社会应对与变化

  政策层面:保障性住房、就业扶持政策逐步推进,但供需仍不平衡。

  代际观念转变:新一代父母开始拒绝“无条件牺牲”,鼓励子女独立(如流行语“父母的钱是父母的,不是你的”)。

  个体觉醒:部分年轻人通过“反向啃老”(如帮父母理财、创业反哺家庭)重构代际关系。

  总而言之,“嘬老族”现象是经济压力、文化惯性、个体选择交织的结果,单纯批判或同情都无意义,需从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推动代际平等对话入手,才能减少被动“嘬老”,让年轻人有尊严地独立。

  ◎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嘬老”这种行为?

  ●答:用“骑自行车”打比方,三句话讲清本质:

  ■别光骂“腿懒”,先看“路况”

  年轻人就像骑车上坡,高房价、低起薪是陡坡,父母托底是“助推一把”。骂他们“不蹬踏板”前,先看清是不是社会齿轮生了锈。

  ■“后座带人”久了,车头也会歪

  父母若总怕孩子摔跤,把后座焊死在车上(如包办一切开销),反而让子女失去平衡能力。健康的托底应是“扶车不代骑”,危机时搭把手,平常路自己走。

  ■终极目标不是拆掉自行车,而是修好公路

  与其纠结“嘬老”道德与否,不如追问:何时能让年轻人靠合理工资租房结婚?何时养老不靠“吸干下一代”?系统性困境,需要社保、房价、劳动权益的齿轮同步转起来。

  “嘬老族”是转型社会的体温计,量出的是代际共担生存压力的无奈。少些居高临下的批判,多些制度层面的体温调节,才能避免整个社会陷入“年轻人在躺和卷之间反复仰卧起坐”的怪圈。

  ◎问:如何避免“嘬老”演变成“啃老”?

  ●答:请听以下建议。

  给子女的建议:别把爸妈当“备用钱包”!每月工资先存10%应急金,避免一遇困难就伸手;和父母约定托底时限(如“失业期最多支援半年”),倒逼自己提升技能。记住:短期蹭饭叫求生,长期嘬老叫摆烂。

  给父母的建议:学会“有限心软”!子女要钱时先问“这钱算借还是送?”设立支援红线(如不帮付非必需消费、最多补贴3次创业)。关键要“给鱼竿不如教钓鱼”——资助个职业技能课程比直接打钱更有用。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