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蕴含了丰富的组织治理和个人修身智慧,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赓续文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交融共生,从本质上塑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党的作风建设逻辑。
“民惟邦本”与人民立场的时代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作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人民来做最终的评判者,不仅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治国理念一脉相承,更是对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
“修齐治平”与党性修养的精神传承。古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正心诚意”的修养功夫,这些传统智慧与新时代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形成历史呼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甚至将“廉洁齐家”纳入纪律规范,将家风建设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将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党纪法规结合起来。
“知行合一”与实践品格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历来注重“知行相资以为用”,这与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深度契合。当前学习教育强调“开门教育”,深入基层,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的作风,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实践伟力。
■二、永在路上: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逻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党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时,始终致力于向历史寻找镜鉴,向传统追问智慧。
“延安作风”何以打败“西安作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很大程度上就依靠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打败了脱离群众、奢侈腐败的“西安作风”。而延安作风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所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其首要特征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民族的”。
“八项规定”何以不断“赢得人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八项规定继承了中国政治“规矩治世”的基因,饱含着“徙木立信”的政治智慧与品格,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真正做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守正创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嵌入逻辑
作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转化嵌入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更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
铸牢思想根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传统文化,在价值升华中筑牢政治灵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等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让中央八项规定成为铁规矩硬杠杠,在制度创新中扎紧作风篱笆。推动“俭以养德”“修身齐家”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党内法规体系,实现软约束与硬规矩的有机统一。
创新实践形态,实践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载体,让历史智慧“活起来”“用起来”。例如,可以探索将慎独慎微的传统修养升华为公私分明的现代治理准则,使过紧日子的财政纪律与克勤克俭的中华美德形成治理共振,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转化为现代乡村、社区公约等等。
(作者系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本文为2024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广东醒狮文化基因解码和思政育人功能研究》(2024GXSZ140))和2025年佛山社科规划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佛山醒狮文化的传承传播路径研究》(2025-GJ17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