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阳光轻洒在横栏镇新茂村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让这个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连日来,前来打卡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他们在此探寻基层治理的创新密码,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漫步村内“四小园”,草木葳蕤间,阳光透过榕树叶隙洒下斑驳光影,月季与龙眼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健身器材区,村民们舒展筋骨,享受着清新空气;河道上的活动空间里,老人们围坐闲话,孩童踩着滑板车穿梭其间,桥栏上“学习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谚语,无声传递着智慧。紧邻这片空间的,是镌刻着“中山市横栏镇四沙革命老区展览室”的古旧建筑,自然之美与历史底蕴在此交融,勾勒出新茂村基层治理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共治共享激活治理动能
“这里曾是荒草丛生的河道边角地,如今成了村民的‘幸福园’。”村党委书记吴献彬指着河道边的活动空间介绍道。新茂村以“四小园”建设为抓手,将房前屋后30余处闲置土地转化为生态景观。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26处“四小园”(含小菜园15个、小果园6个),年产出蔬菜瓜果数百斤,既美化了环境,又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菜篮子”。
“没想到我年近六十还能再就业!”村民卢阿姨手持剪刀在四小园中修剪花草,脸上洋溢着幸福。她被聘为专职管理员,“村里给我发工资,还能照顾老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份获得感源于新茂村“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村妇联主席林洁莹带领巾帼志愿者挨家挨户动员,为参与创建的村民挂上“美丽家庭”示范牌,形成“一户带一片”的示范效应;通过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可兑换生活用品。
■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力量
四沙革命老区展览室静静矗立在“四小园”旁,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吴献彬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历史照片:“这座始建于1948年的建筑,曾是中共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的活动据点。当年这里白天是茶楼,晚上是地下交通站,革命先辈用智慧与敌人周旋。”1949年,四沙地区党员发动群众筹集粮草支援前线,为解放中山立下功勋。
如今,这段红色记忆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精神力量。新茂村计划将“四小园”、革命展览室与活动空间串联成“红色文化路线”,并探索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教育基地。“我们要让村民在休闲中记住乡愁,在传承中凝聚力量,把它打造成新的网红打卡点,让村民在这里健康地娱乐和生活。”吴献彬说。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新茂村的治理实践远不止于环境整治。今年,村里推选产生首位“文化村长”,积极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目前正全力筹备7月份的全村篮球赛,丰富村民文体生活。同时,该村构建“1+N”党建服务体系,组织房东、党员代表(含流入党员)定期议事,推动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融合共治,逐步实现从“居住共同体”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的转变。
在基础设施优化方面,新茂村进一步优化德龙路、新茂路交通标线1.7公里,种植苗木608株;全域排查农房现状,“一户一策”建立清单,分类施策,重点打造新兴北路农房风貌示范街,保留青砖灰瓦的岭南特色,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打造“一步一景”的乡村美学空间。近期已拆除房前屋后乱搭乱建4处,清理乱堆乱放30处,清除卫生黑点125个,美化农房墙面4处。此外,还探索闲置土地盘活新模式,合理利用资源,明确功能分区,计划建设共享果园和生态停车场。
“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吴献彬强调,“四小园的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利用这里作为阵地,建设成为基层管理的重要纽带,把它管理好维护好。”
■老区焕新再出发
站在中山“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新茂村锚定了更高目标:在土地整治方面,2025年底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效率;在风貌提升方面,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打造10条特色街巷;在深化治理中,深化基层治理积分制,实现90%以上村民参与自治,持续发挥村规民约契约精神,推广“红黑榜”、积分兑换,维护美丽乡村成果;在服务优化方面,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多元参与。
“革命老区的精神不能丢,乡村振兴的路子要创新。”吴献彬望着“四小园”里嬉戏的孩童感慨。从战火中的秘密据点到新时代的治理样板,新茂村正以红色基因赋能绿色发展,用基层治理的“小切口”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