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幅《翠亨故人》,纤维纸的粗糙肌理里,藏着二十世纪初香山县的烟火气。”该馆馆长肖伟的声音打破静谧,他侧身指向画面中孙中山先生与乡贤的群像,“张明军用‘工写结合’的笔法,让历史人物从泛黄的史料里走了出来。”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也是香山更名中山百年。这些作品,是中山人写给历史的‘家书’。”肖伟指着墙上的展品清单,细数背后的故事:70余件作品来自中山美术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多家单位,创作者从清代的蒋莲、鲍俊,到近现代的方人定、黄苗子,再到当代的钟春琛、唐海燕,“他们用笔墨勾勒城市文脉,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就是要读懂这些‘家书’里的精神密码。”
转过另一展厅,一幅《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引来众人驻足。画面中,杨仙逸昂首穿行在硝烟中,天空战机的剪影与他坚定的目光呼应。“2016年创作时,我们特意用雕塑般的笔触塑造他的身影。”作者之一、中山市美协副主席钟春琛说。
市美协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张明军则在自己的《翠亨故人》前停下脚步。“画中山的历史,绕不开孙中山先生。”他指着画中人物,“这些与他同时代的乡贤,在不同领域影响着中国,他们的故事要靠画笔讲给更多人听。”他建议,“中山有太多这样的文化富矿,该挖得更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