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米粮仓”,三年前还是交通极其不便的江心岛撂荒地?为啃下江心荒滩种植这块“硬骨头”,当地农业部门拉来科研机构“定制方案”:无人机测土配方,有机肥和调理剂精准“投喂”;生长期里,物联网设备实时“盯梢”土壤墒情和稻苗长势,智能灌溉系统按需补水,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既护住了江岛生态,又攥紧了产量。从2023年的每亩五六百斤,到2024年的八百多斤,再到今年突破千斤,产量阶梯式上升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生动注脚。
缸瓦沙的丰收,不只是科技的胜利,更是政策与人心拧成的一股劲。“种粮有补贴,受灾有保险,政府还修了灌溉渠、通了机耕路,心里踏实!”陈志荣算起账来:每亩800元的复耕补贴、全覆盖的农业保险,让农户敢甩开膀子干。
“为了今年的粮食丰收,我们对江心岛格外注重科技投入,从灌溉排水到病虫检测施药,每一环都下足了功夫。”三角镇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吴宇颖介绍,亩产超千斤离不开“不一般的投入”:从土壤改良到良种引进,全程协调科研力量、对接农机资源;农技专家成了“田头常客”,育秧时教控温,抽穗期讲防虫,手把手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57万斤稻谷,扣除成本还有几十万纯利润,陈志荣最近还在盘算扩大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