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T02版: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传媒助力“百千万工程” 新闻列表
~~~————《中山日报》复刊33周年发展综述
~~~————中山金融监管分局多维发力绘就惠民新图景
~~~——

 
2025年08 28
乙巳年七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T02版 2025年08月28日 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传媒助力“百千万工程” 扩展 收缩 默认

守一纸初心 与时代同行
——《中山日报》复刊33周年发展综述
2025年8月16日,“中山+”客户端9.0焕新上线。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2022年11月,广东首个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启用。(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
位于南区城南二路8号的这栋楼房,是《中山日报》成长期(1996-2002)的总部所在地。中山日报社历史图片
  珠江潮涌,香山风起。1992年,盛夏的阳光洒满孙文中路144号的青砖黛瓦,一份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时代使命的报纸悄然酝酿。铅与火的印记里,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字里行间回响;数与网的脉动中,城市发展的轨迹于方寸之间铺展。

  从油印机轰鸣的车间到全媒体矩阵的云端,从黑白印刷的新闻纸到全媒体融合的数字平台,《中山日报》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与时代的节拍同频共振,见证并记录着中山从岭南水乡走向现代都市的铿锵步伐。

  三十三载春秋流转,初心如磐。《中山日报》在变革中坚守,在坚守中突破,以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的报道,凝聚起推动城市前行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抗击台风的一线、重大项目奠基的现场,还是在寻常巷陌的民生一角,记者们始终奔走记录,用笔墨传递责任与温情。如今,在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中山日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构建起全媒体传播体系,使每一份感动与思考跨越时空界限,触达更多心灵。

  初创探索期:

  破土而生,以纸为媒记录时代

  1991年深冬,市委会议室的灯光亮到很晚,一场关于积极创办《中山报》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带着时代的使命感和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几位筹备组成员顶着寒风走遍了珠三角与港澳的报社与印刷厂,虚心请教办报经验,细致考察采编流程。数月后,佛山的采编流程、香港的版面设计、澳门的文化视角,都化作滋养《中山报》成长的养分。

  1992年8月28日,第一份报纸带着油墨清香走向街头,每周三、六出版的报纸里,藏着这座城市对记录者的殷切期待,也寄托着新闻人对时代的深情回应。

  彼时的编辑部里,老式打字机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一张张手写的稿件在编辑手中反复打磨,成为传递城市脉动的载体;记者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将“中山边沿乡村行”的所见所闻写进版面;通联工作会议上,300多位通讯员齐聚一堂,眼睛里闪烁着对新闻事业的热忱与期待。

  从孙文中路的简陋办公室到环城区的新址,这份报纸以蹒跚学步的执着,在新闻土壤中扎下深根。1996年元旦,《中山报》正式更名《中山日报》,从周三刊到周六刊,报纸的厚度里,渐渐有了周末版的市井烟火,也增添了记录改革浪潮的时代厚度。

  世纪之交的1999年,印刷厂的机器轰鸣声里,28版的国庆特刊记录着新中国五十华诞的喜悦。澳门回归当日的12个版面,成为历史的珍贵注脚。这十年,纸张是唯一的舞台,却足以让“记录城市成长”的初心生根发芽。

  发展壮大期:枝叶舒展,拥抱时代长风

  迈入新世纪,中山的工业化浪潮奔涌向前,《中山日报》也乘着时代的东风加速前行,迎来了舒展枝叶的成长期。

  2001年8月,32版的创刊九周年特刊惊艳亮相,油墨香印出了更大的格局——9月每日1200份报纸跨过关闸进入澳门,让香山故事在濠江两岸流转。这不仅是报纸发行的突破,更是城市影响力的一次跃升。

  2002年金秋,中山五路17层的新报业大厦拔地而起,16个版的报纸从此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蓝波湾热线”成为市民心中的“新闻110”,“信息扶贫工程”为243户特困家庭送去精神食粮,“百村纪行”的记者用100多天走遍60多个村落,把泥土芬芳写进字里行间。2004年8月,《中山商报》的创刊让传媒矩阵再添羽翼,就像珠江口的潮汐,主流舆论的力量在多元传播中愈发强劲。

  当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整个城市仿佛都屏住了呼吸,除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的记者们,报社员工也纷纷走上街头义卖报纸,6万元善款凝聚着媒体人的担当与温度。那一刻,纸张不再只是信息的载体,而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将城市的关切与远方的苦难紧密相连。北京奥运赛场上,首次派出的采访团队用鲜活的镜头与文字,将奥运赛场的盛况带回中山的千家万户,让中山读者与世界同频。这十年,报纸的版面有了更多民生温度,发行网络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而电子网站的开通,已悄悄埋下融合发展的种子。

  转型融合期:潮头勇立,踏浪数字时代

  传媒变革的浪潮呼啸而至,当智能手机成了“新纸张”,《中山日报》没有停留在怀旧的墨香里,而是选择做破浪的航船。

  2012年启动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改革,为这艘航船装上了更灵活的引擎;2014年“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的称号,印证了转型路上的坚定步伐。

  从2013年官方微信的第一条推送,到2015年“今日中山”客户端的指尖绽放,再到2020年“中山+”上线时的全媒体交响,报纸的形态在变,但“内容为王”的初心未改。

  当技术的翅膀托起传播的新高度,《中山日报》的融合之路也进入加速期。通过数字化转型,新闻不再局限于纸质载体,而是通过多媒体形式触达受众。“潮起东方”跨国报道穿越三大洲,让华侨华人的辛亥记忆跨越百年;“扬帆天下”重走海上丝路,用20多个国家的足迹串联起文明对话;十九大报道的全媒体矩阵,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融合发展的脚步不止于此。2020年那个特殊的春天,记者们奔赴抗疫一线,“中山+”的直播镜头记录下白衣执甲的逆行;9月,“5G+AR+无人机”首次升空,让深中通道的建设全景在云端绽放。

  这十年,报纸不再是单一的纸页,而是一个融合了图文、视频、直播的“新闻生态圈”,就像中山从制造业大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跨越,《中山日报》在变革中学会了“两条腿走路”——既坚守传统媒体的权威深度,又拥抱新媒体的活力广度。

  高质量发展期:守正创新,构建全域传播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山日报》以更开阔的视野眺望远方。

  融媒时代,内容绝非“为王”一词所能简单概括,而是“优质内容为王,适配形态为翼”。近年来,中山日报社以创新为帆、以内容为舵开启转型之路的主动进击,逐渐蜕变为一个深度融入互联网生态、活力迸发的现代融媒集群。

  面对信息爆炸,浅层资讯价值骤降,中山日报社强力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率先从采集端发力,将精锐力量更多投向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建设性新闻,让优质的内容生产成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2023年启动“问计”中山高质量发展深调研——中山日报社全媒体主题系列报道全国行;2024年启动“大桥时代 走读湾区”大型专题采访;2025年启动“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这些深调研,不仅在行走中借他山之石,追溯问题本源,更汇集专家智慧提出解决方案,思考中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决策参考,实现从“新闻记录者”向“发展智库”的延伸。

  融媒工作室的创新尝试,让内容生产有了更多元的样态。从2021年至今,中山日报社已先后遴选推出3批融媒工作室,涉及政务、时事热点、民生、医疗、教育等多方面,不仅培育出一批全媒型、专家型优秀采编人才,更是累计推出融媒作品近千件,诞生不少精品佳作。其中,“淼懂深中”工作室联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推出视频《海上繁花》,被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网易等平台采用,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明确的定位让各工作室的系列产品以独特的内容输出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也为报社推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更打破了传统媒体部门制的条框约束,以兴趣和专长为纽带,让采编人员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真正成为内容创新的主体。

  2022年11月,广东首个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正式启用,实现网上新闻发布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共享平台和媒体交流中心“三大平台(中心)”功能。该中心依托于中山日报社,一方面邀请外籍人士以英文为主、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以本土“粤语文化圈”为基础,探索以华侨华人、港澳青年、本土民俗风情等细分板块的产品,积极搭建和拓展中山的海外朋友圈,一大批高传播度、高美誉度、富有中山地域特色的爆款海外传播产品,正让中山故事走向世界。

  今天的少年读者,就是明天的主流受众。2023年9月,《香山少年报》接过《中山商报》的接力棒,成为全国近年唯一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少年报。

  2024年11月,作为报纸旗帜与灵魂的理论评论应运改版为《理论周刊》,开设“圆桌”和“论丛”两个栏目,一“活”一“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山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思想武器库”,让“敢问路在何方”的真切问询得到系统性回应与前瞻性启示。

  AI如雨后春笋般勃兴之时,中山日报社也将其作为一场能切实赋能新闻生产全流程、重塑媒体竞争力的技术革命,把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融媒战略的肌理之中,开启“智媒”转型的新篇章,先后上线能说三国语言的AI女主播、全息互动数字人系统等。如今,AI正带来更多可能,成为中山日报社加快形成媒体技术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法宝。

  智慧生态期:智联万物,赋能城市数字未来

  当中山迈入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中山日报》也同步开启从“立足媒体”到“重塑生态”的战略跃迁。它不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者,而是转型蜕变为以深度内容为核心、数据资源为要素、智能服务为延伸的区域智慧生态构建者与城市发展赋能平台。

  2022年5月,中山日报社融合发展五年规划(2022-2026年)印发,明确将持续不断提高“中山+”在本地的影响力和活跃度,不断优化板块设置,进一步强化客户端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市民生活服务功能。

  2025年8月16日,“中山+”客户端焕新上线,这标志着中山市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新版“中山+”构建了“新闻”“视听”“服务”“AI”四大主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传播体系。作为中山市委、市政府权威信息首发平台,“中山+”持续强化原创内容生产与重大主题报道能力,集成本地多个垂直类融媒工作室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内容IP。在视听传播方面,原有视频频道升级为“视听”主页,新增接入央视14个频道和广东台17个电视频道、8个广播频率的直播信号,打造集短视频、长视频、直播、回看及广播电视于一体的全域视听平台。

  除了内容供给的扩容提质,“中山+”的在地服务功能也显著增强,成为全省首个以接口形式接入“粤省事”高频服务事项的媒体客户端,整合全市政务、公共、生活服务超200项,打造市民生活“超级入口”。同时,“中山+”还与市政数局、市12345管理中心合作上线“中山+直通12345”,形成“提交诉求—智能分析—自主派单—诉求追踪—决策执行—效能反馈”的一体化闭环服务模式,构建“媒体融合+社会治理”新范式。

  构建立体传播,“中山+”也有自己的创想。如大力推动“专业生产+开放生产”形成合力,联合部委办局、镇街、机构、学校共建各类频道、栏目超过100个。与职能部门共建多个轻量型服务平台,开放“中山号”入驻,聚合自营媒体号、政务机构号、个人号近百个,构建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信息聚合平台。

  垂类的深耕同步勃发,“中山+”重点打造教育版块,构建了由教育频道、香山少年报频道、教育类融媒工作室、中山日报教育版块全媒体投稿平台、活动互动平台组成的传播矩阵。近三年年均接收师生投稿超过3.5万篇,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近50场。其中,中山招考通云平台连续4年作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招考政策官方解读独家直播平台。

  如今,“家在中山,就用‘中山+’”这句响亮的口号,已然成为许多中山市民的日常选择。它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对一种全新城市生活方式的承诺——在这里,看权威新闻、享便捷服务、参与城市治理、感受文化脉动。一个App,整合一座城,“中山+”正以深度融合之姿,成为每位市民掌上的智慧生活共同体和情感归属新地标。

  本报记者 付陈陈 江慎诺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