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C”位,中山影视城“很出片”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让中山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今年“五一”假期每天逾千名游客走进中山影视城历史剧拍摄片场,化身“历史主角”,与景区内演职人员互动,在“枪林弹雨”中体验了一场革命年代激荡热血的战争戏。
蓝天、碧水、稻浪、海岸线是天然的取景框,骑楼老街、祠堂碉楼和产业集群是最佳的故事场。多年来,中山凭借便捷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
今年8月13日,中山举办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黄百鸣、张全欣、高志森、罗礼贤、李力持、钟少雄、成北泉、陈皓威等知名导演、制片人选择在中山设立名人影视工作室;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授牌、一批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圆桌论坛等相继举行。与会的影视大咖们建言献策、金句频出,鼓励中山在大湾区影视产业升级浪潮中,以自身优势努力拓展新的增长点,在政策扶持、服务升级、人才培育、产业配套上持续发力,努力成为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担当”。
“中山的地理位置接近港澳,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在湾区内优势明显,能够吸引很多港澳影视从业者前来拍摄。”制片人、监制成北泉表示,对港澳团队而言,在中山取景能实现当日往返,大幅节省交通和时间成本。随着港澳团队北上拍戏日益普遍,中山影视产业将前景广阔。“如有适合我拍摄电影、电视剧的场景,我肯定会考虑把项目拉到中山来。”成北泉透露。
曾作为周星驰的御用导演,中国香港导演、演员、编剧李力持对中山影视产业发展给予肯定,今年5月中山影视城的分享活动中,他直言中山影视城的复古场景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宝藏,街景“自带年代感”“很出片”。
今年,广东省先后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配套制定影视产业专项扶持措施,释放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强劲信号。中山有发展影视产业的坚实基础、决心和能力,拥有广阔前景、无限机遇。在大湾区影视产业升级浪潮中,在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的趋势下,中山影视城深深扎根于“文化兴城”战略的沃土,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提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正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丰富的场景供给、更优质的产业生态,为大湾区影视产业注入“中山动能”。
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中山制造”的影视精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镜头看见中山的美、感受大湾区的活力。
百年骑楼续写“烟火气+新潮流”
漫步在孙文西路步行街的百年骑楼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始建于20世纪初的骑楼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肌理,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孙文西路作为中山第一条乃至全国第一批商业步行街,见证了香山(中山)商业的辉煌,承载着一代代中山人的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它是中山华侨文化展示地和中山骑楼街代表,其两侧建筑多为华侨或侨属投资所建,融合了西式建筑风格,同时保留了岭南建筑的文化元素和南洋风情,形成了具有近代中国特色的商业街,因此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孙中山史迹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香山古城核心位置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其改造是中山文旅融合的典范。2024年,香山古城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项目启动东段先行区建设,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调动一切资源力量,仅用约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香山剧场、山上观景平台等多栋地标建筑的改造提升。随后,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项目正式完工,改造范围涉及“一坊三巷”,包括从善坊、共和巷、观音巷和郭家巷。2025年“五一”,孙文西路步行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了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5天超60万人次游客前往孙文西路步行街打卡,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也为百年骑楼带来了新活力。
通过“修旧如旧+新业态植入”,这条百年老街正转型为生机勃勃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孙文西路也再次成为中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中山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开展预招商工作,将步行街范围由西到东划分为寻味香山区、侨乡风尚区、香山古韵区、活力香山区,引导布局特色餐饮、文化创意、非遗及老字号等多元业态组合;探索“香山主理人”模式,持续深化“月上烟墩”“岐江之夜·乐伴香山”文旅IP。联动文创公司开发设计富含石岐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培养一批“小导游”提供讲解服务,打造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着的古城”。街区还通过定期举办主题市集、街头艺术展演等活动,营造出“一步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氛围,让游客在慢行中读懂一座城,为喜欢citywalk的游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漫步空间。
孙文西路步行街的焕发新生,不仅让百年骑楼焕发出时代光彩,也为中山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老街的活化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通过文旅融合,孙文西路步行街正逐步成为展示中山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古城,感受历史与潮流的交汇。这座百年老街的转型,既是对城市文脉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探索,为中山打造更具文化厚度和时尚活力的旅游目的地注入了强劲动能。
历史展馆变身智慧博物馆
寻访伟人足迹,几乎是每一位游客到访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初衷。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是中山文化IP的核心载体。今年5月1日,全面升级的孙中山纪念馆(隶属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崭新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为主题,通过历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五一”假期就迎来观展热潮,两天内吸引游客超2.7万人次。
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推介项目,全新升级的孙中山纪念馆,以孙中山生平事迹、思想发展历程、重大事件与时间节点,构建起“明、暗、辅”三维叙事体系,通过“求索之路”“共和之路”“斗争之路”“合作之路”“继承之路”的递进式叙事,将展陈分为“立志救国 上下求索”“推翻帝制 创立民国”“捍卫共和 愈挫愈奋”“国共合作 开创新局”“鞠躬尽瘁 伟业永存”等五大主题展区依时序延展。并用41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与120多件文物组成“立体”档案库,以MR智能眼镜等新技术,构建起沉浸式观展场景。
技术赋能也成为纪念馆展陈升级的突出亮点。MR眼镜集成空间算法识别、高精度定位、实时渲染、语音交互等技术,可将虚拟信息无缝叠加至现实世界。“游客只需佩戴眼镜,便可实现步移景变的动态场景切换,在虚实融合的交互空间里,与历史人物、立体影像展开沉浸式互动,亲身追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轨迹,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现场技术人员任玉腾介绍,MR混合现实导览系统覆盖全馆23个交互点位,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即可见证“革命潮 一日千丈”中的炮火硝烟,还可聆听1924年孙中山先生演讲的“百年留声”。
焕然一新的孙中山纪念馆,这座承载着近代中国革命记忆的文化地标,通过前沿科技与历史叙事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凝聚文化认同、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中山市以文化为纽带,链接大湾区文旅共同体的新典范。
乡村文旅从“满天星斗”到“全域振兴”
盛夏八月,走进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仿佛闯入一个藏在城市角落的世外桃源。溯溪捕鱼、香樟市集、生态农场、草坪露营、咖啡书屋、马场研学、民宿美食……短短几年间,这里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现在每逢节假日便吸引着大批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前来打卡。桂南村以生态资源为基底,以文旅融合为路径,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也是中山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全国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山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及交通条件的提升,迎来了文旅发展的黄金机遇。聚焦“百千万工程”,中山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众多乡村振兴示范点成果显著,老牌景区也不断升级。
南朗街道崖口村同样是文旅融合的典范。两公里长的崖口东堤集市声名远播,从最初的崖口飘色、崖口云吞,到如今的海鲜煲仔饭街、稻田风光、“村咖”连片、民宿迭代,崖口村不断踩准“流量密码”。“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后,加之深中通道的开通,更多香港、深圳、东莞等地游客慕名而来。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表示,村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让游客“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了文旅产业的持续红火。
南区街道曹边村也惊喜不断,村头的“有柴有米”主题餐厅、巷子里的网红面包店,以及艺术工作室、村咖等相继涌现。今年以来,曹边村日均接待游客量约2000人次,节假日高峰期可达2万人次/天。今年6月,广东乡村文旅消费季暨中山市乡村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在此启动,3天吸引近10万人次游客,带动周边营业额提升超15%。
此外,中山的雍陌村、桥头村、南桥村、里溪村、安塘村等村落,都以自身独特魅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今的中山乡村游,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生动态势,一幅幅“村村有特色、处处是风景”的鲜活长卷正徐徐展开。这背后,离不开“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推进,各个村庄充分挖掘本地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等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专家观点:升级产业思维 打造核心吸引力
中山文旅发展虽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挑战。中山文旅资源尤其是乡村文旅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呈“满天星斗”状,各景区或村庄项目之间联动薄弱,缺乏整合与深度开发,尚未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这也导致旅游产业链的配套服务环节存在短板,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面对挑战,中山如何积极应对?对此,记者采访了几名专家。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胡卫华针对中山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多项建议,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思路。胡卫华认为,中山乡村旅游发展需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在相关规划基础上出台配套措施,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资源破解政策瓶颈,串联乡村旅游资源与项目。二是强化运营思维前置,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前将运营目标、用户需求等融入项目全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竞品调研、用户画像等倒推盈利模式等关键要素,避免因情怀导致投资损失。三是开展精准营销,针对深圳、港澳等主要客源市场定制方案,鼓励研学旅游和工会活动,尤其抓住深圳超197万在校中小学生的巨大研学市场。四是科学整合资源,在消费降级背景下侧重“小而精”“小而美”项目,如通过引入民宿团队改造旧村民房,盘活闲置资源并增加村集体收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任阿丽莎老师认为,中山乡村旅游亮点突出,各村依托独特资源打造核心吸引力,如雍陌村的历史文化、崖口村的自然景观等,能够注重整体规划与产业融合,像桂南村结合种植业发展研学等业态。
阿丽莎指出,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平衡保护与开发,优先保护原生态与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开发和盲目建设,确保资源可持续。此外,构建“乡村+”融合模式是关键:一是优化交通,开通串联景点的旅游专线,设置接驳车提升可达性;二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线路,如商业文化游、“水上+乡村”休闲游等;三是创新产品服务,如举办文化展览、美食节等。同时要打造特色旅游服务体系:餐饮上利用本地食材研发新菜品;住宿结合乡村特色打造主题民宿,配套文化服务;丰富体验服务,增加民俗活动和研学产品,提升教育与文化价值。
统筹 谭桂华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