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T10版: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传媒助力“百千万工程” 新闻列表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庭办结15638件案件,同比增长49.2%
~~~——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发布首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白皮书》

 
2025年08 28
乙巳年七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T10版 2025年08月28日 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传媒助力“百千万工程” 扩展 收缩 默认

“一庭一品”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庭办结15638件案件,同比增长49.2%
法院到社区开展巡回法庭以案释法。 通讯员供图
  伟人故里,香山和风。2023年底,中山在全省率先擂响“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战鼓。短短一年多,一幅以“一庭一品”为鲜明标识的基层善治新“枫”景图在中山大地渐次铺展:坦洲法庭架起“同心桥”融湾解纷,火炬开发区法庭“三治融合”守护乡愁,黄圃法庭“商争商解”精准治讼,翠亨新区法庭正式揭牌办公……一场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的基层司法改革热潮,在伟人故里蓬勃兴起。

  一年多以来,改革成效在数据中清晰彰显:2024年,全市法庭受理案件22415件,同比去年下降16.24%,存案合计1100件,同比下降61.73%,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成效明显;审结21315件,同比上升6.2%,平均结案时间为51.69天,同比缩短39天,民事调解率同比上升13.68%,办案质效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法庭共受理案件22399宗,同比增加9834件,办结15638件,同比增长49.2%;法官人均结案217件,同比增加42件,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10天以上。

  从湾区前沿到工业重镇,从商事纠纷到家事调解,眼下,中山“一庭一品牌、庭庭有亮点”格局已全面形成,一个个“枫桥式”实践正以更温暖的姿态,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

  坦洲人民法庭:湾区法庭架起“同心桥”,港澳同胞共赏“好枫景”

  珠江口西岸,坦洲镇与港澳地区仅一水之隔。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越来越多港澳同胞选择在坦洲置产安家、投资创业。数据显示,坦洲法庭受理的涉港澳案件数量居全市之首,其中涉澳案件更占全省法庭同类案件的“半壁江山”。如何让港澳同胞在异乡感受到公平正义?坦洲法庭以“枫桥经验”为钥,探索出一条“借力同乡、共解纷争”的特色路径。

  2024年岁末,澳门居民黄镇基握着刚办好的房产证,难掩激动:“五年了,终于圆了‘中山安家梦’!”此前,他与承包方因工程款争议僵持不下,房屋验收手续迟迟无法办理。坦洲法庭没有简单立案,而是依托与澳门中山坦洲联谊会建立的“同胞同乡 同心同行”解纷机制,邀请会长谭东汉参与调解。谭会长发挥同乡会声望与人脉优势,联合法官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法官讲法理,乡亲讲人情,矛盾一下就化解了!”黄镇基感慨地说。

  矛盾化解的背后,是坦洲法庭对“枫桥经验”的灵活运用,如在全国首创“五五工作法”,与港澳同乡会组织共同建立五项机制、推行五项具体工作措施,借力港澳同胞熟悉的“乡贤力量”,让解纷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2024年,坦洲法庭诉前化解纠纷1062起,同比增长57%,涉港澳案件同比下降23%,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该法庭还首创“全国首个港澳青少年内地法治体验点”,开设“香山法雨”粤港澳融合项目,让港澳青年在模拟法庭、法治研学中感受内地司法温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解开了纠纷“千千结”,更架起了湾区民心“同心桥”。

  火炬开发区人民法庭:“三治融合”化干戈,合力解纷暖民心

  作为湾区跨境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坦洲法庭以同乡情谊为纽带,为港澳同胞铺设“法治通途”;而身处工业重镇的火炬开发区法庭,则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笔,在机器轰鸣的园区里绘就“和谐美景”,更在7个社区、近30万常住人口的基层治理“答卷”上,写满了“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的担当。

  城东社区灰炉村的牌坊重建,便是一堂生动的“三治融合”实践课。2019年,一辆物流货柜车撞坏村地标牌坊,村民因赔偿争议围蔽道路,矛盾持续三年未解。法庭没有“一判了之”,而是联合社区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协商:社区干部做好解释工作,法官讲好法律知识,多方联动对矛盾各方开展调解。最终,物流公司全额赔付重建费用,村民自发参与牌坊修缮。2024年12月,新牌坊落成,雕梁画栋间,“无讼社区”的理念已深深融入村民生活。

  “解纷不能只靠法槌,更要靠人心。”火炬开发区法庭庭长周光辉介绍,通过抓实典型个案引领、司法建议促推、多元解纷做实基层治理服务,该法庭向城东社区发出了《关于源头化解社区纠纷、打造无讼社区的司法建议》,夯实“三治融合”之基,得到社区“两委”的赞同采纳。如今,社区纠纷调解成功率持续攀升,并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国家级荣誉。

  此外,火炬开发区法庭还推动在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园区共建辖区首个“无讼产业园区”创建示范点及“无讼园区法官工作站”,促推劳动争议等纠纷实质性化解。

  从牌坊重建到邻里纠纷,从企业劳资矛盾到家庭财产争议,“三治融合”机制让火炬开发区法庭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

  黄圃人民法庭:六获全国表彰殊荣,“商争商解 家讼和解” 声名远扬

  在中山市北部,黄圃人民法庭则以“一类一策”的精准解纷模式,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另一种温暖注脚。其荣誉墙上,6块全国性表彰奖牌熠熠生辉——这是对其“商争商解”“家讼和解”特色品牌的最好印证。

  在南头商会巡回办案点,一起模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的调解现场,调解员梁锦星正用“商人思维”化解矛盾:“您看,先付部分货款,被告马上安排改模,这样双方都不耽误生产。”原告代理律师点头:“调解不成诉讼,不仅要追加第三人,时间成本也高,这样更划算!”当天上午,4宗商事纠纷通过网络视频、现场协商全部化解。这得益于黄圃法庭与南头商会12年的深度合作:企业有纠纷,先找商会则先调后立,先找法庭则先立后调,调解达成协议即办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即刻立案开庭。

  数据显示,“法庭+商会”这组“搭档”,共以98%的调解率,化解争议1428宗,涉及金额超2.3亿元,同时入选全国工商联与最高人民法院沟通联系机制典型案例。

  家庭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黄圃法庭还设立全国首创的“妈妈岗”工作站、“黄燕芳法官工作室”,聚焦婚姻家事纠纷,用“柔性调解”修复亲情。法官黄燕芳表示,“和解”二字最为重要,和其心,解其结,才能让彼此更好地生活。2024年,法庭共办理婚姻家事纠纷289件,调解190件,调撤率达65.74%。

  黄圃人民法庭庭长潘国鼎表示,商事、家事纠纷化解事关营商环境建设和社会和谐安宁,是法庭“一类一策”的创建重点。如今,“商争商解 家讼和解”工作法不断创新升级,已推广到辖区其他镇街。

  从坦洲的“同心桥”到火炬开发区的“三治融合”,从黄圃的“商讼家讼”精准解纷到全市法庭的“一庭一品”,中山“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生动实践,不仅让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消弭于萌芽,更让法治信仰扎根群众心田。

  当法治的根须深扎乡土,一幅以“枫桥经验”为底稿、以“法庭品牌”为亮色的香山善治长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枫”景非止一处,善治惠及万家——这便是伟人故里对新时代“枫桥之问”最生动的答卷。

  本报记者 付陈陈 通讯员 朱静漪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